12月20日,江蘇南通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考核組一行來到海安縣,對該縣河道市場化保潔以及“以河養河”生態保潔進行了綜合考評,并給予盛贊。
縣長村長同是河長
地處里下河地區的江蘇省海安縣境內水網密布,曾以“三塘十景”遠近聞名。全縣共有26條一、二級河道,1187條三、四級河道。近年來,由于疏于管理,河道成為垃圾場、臭水溝。
從2012年起,該縣在全縣范圍內施行“河長制”,對轄區內1796條主要河道和小河溝塘按區域分段確定河長,進行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涉河執法監管。
縣政府設立河長辦公室,下設500多名“河長”,他們當中有的是縣長、鎮長、村長擔任,縣委書記陸衛東、縣長顧國標、分管副縣長彭維杰都擔任河長。河長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日常河道管理,將河長制保潔河道列為每月開展的月月看、村村到的重要內容。每條河道邊都設立了公示牌,并寫有河長姓名、職務、管護責任和聯系方式,群眾一旦發現偷排污水、污物等現象,隨時聯系河長舉報。
河長不是職務,卻是一種責任。海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勇華當上河長后,就算平時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到自己管護的河道看看,遇到困難和問題都是親自前往解決。
此外,海安縣還積極主動發揮人大、政協、紀委的監督職能,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參與“河長制”的監督。建立了海安縣河道保潔微信公眾平臺,當發現有人污染河道,或保潔不及時,可隨時拍下來轉發;對工作不力推諉扯皮及時曝光,并進行組織處分。
部門聯動攜手治污
2014年,由海安縣成立了以水利局、環保局、財政局、公安局、國土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河道管護聯席會議制度,實現聯動治水機制。按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長效管理“五位一體”的要求,各部門負責對全縣河道綜合整治和長效管理工作進行總體指導、統籌協調、督促檢查和考核驗收,建立了健全了“政府主導、水利直管、公司保潔、鎮村聯動”的保潔機制。隨機抽查,長效監督。
為鞏固“河長制”成果,相關部門加強聯動,形成聯防聯治工作格局,縣“河長制”辦公室每月不定期、隨機抽查區鎮“河長制”巡查、例會、督查、指導等工作情況。各區鎮設立3-6名專職巡查員,并規范填寫縣河長辦發放的巡查記錄,及時簽發處理意見,交付整改。
河長制嚴格堅持“水清、河暢、無雜物”“能養魚”、“坡綠”分檔的要求,積極開展了“整潔河、標準河、示范河”創建。今年水利部門與兩家中標保潔單位簽訂了河道河面保潔協議,對全縣550公里河道全面實施市場化運作、機械化保潔。徹底改變了水草封河的現象。
去年,轄區一河道內水體呈紅色,相關部門立刻取樣送檢,原來河里的水草清除后,富營養成份多了。該縣全面推廣“以河養河”的長效管理新機制。對全縣不通航的三、四級河道溝塘進行生態保潔管理,宜養魚的養魚,不宜養魚的種植經濟植物(如種植藕、空心菜、睡蓮、菱),以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
海安縣河長辦還聯合各部門成立禁止電捕魚領導小組。今年以來共立案處理電捕魚36起。
內河界道共謀保潔
如何將河道保潔提級升檔,成為全省操作樣板,在全國有影響?首先要做好行政區域交界的各河道保潔工作。
由于界河兩邊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更需要雙方協同發力管理。東姜黃河是江蘇省省管骨干河道,是南通市與泰州市的交界河。為防止交界處各種漂浮物進入轄區,海安縣在臨近縣界花去近40萬元進行打樁攔截,全天候實行攔截、打撈,從根本上解決轄區河道生態環境問題。
去年10月,海安縣河長辦主動與泰州市姜堰區水利局溝通,簽訂了河道共同保潔協議。從2016年1月1日起讓中標保潔單位對雙方交界段面進行保潔。同時在群眾中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普及“河長制”知識,增強群眾保護河道的責任意識,形成了人人關心河道、珍惜河道、保護河道、美化河道的良好社會氛圍。
河道治理前,海安縣因水污染嚴重每年要給下游縣市1000多萬元生態補償費,實施“河長制”啟動清水工程后,不僅不要補償下游縣市,2015年還受償565.9萬元,是南通市區縣市中唯一受償縣。
施行河長制近5年來,全縣大小河道徹底改變面貌。2015年度,海安縣在省骨干河道考核中,在蘇中蘇北排名第一,全省先進;被國家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河湖管護體制創新試點縣。去年5月,《人民日報》還介紹了海安清水工程的成功做法;省紀委副書記江里、沈文祖先后來海安視察“清水工程”。在海安召開農業生產工作會、推廣海安“以河養河”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