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礁山湖居住社區空間透視圖。

南部及東部核心區城市設計。
溫嶺篇
所見所聞
有人說這里偏僻荒涼,滿眼都是未開墾的土地,人煙稀少;也有人說這里生機勃勃,到處都是拔地而起的廠房和樓房,朝氣蓬勃。
溫嶺市東部新區就是這樣一片土地,她非常的年輕,從無到有也只經歷了短短的7年時光。這里從一片鹽堿地,變成了企業家、創業者眼中的熱土。
在東部新區南區上市企業園區內,一排排巨型的廠房整齊排列著,這是已經完工的臺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的廠區,占地近200畝,每一個廠房有200多米長,非常的壯觀。
建成后,這個總投資4.5億元,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的廠區,將形成年產59000噸可降解塑料餐具和食品容器生產能力,你以后使用的一次性餐具沒準就來自這里。
而在新區北面,則是一些創新產業和中小企業的集聚區,浙江冰力格機電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入駐的一家創新企業,該企業計劃投產全國首款國產海水制絮狀冰制冰機。
近千平方米的廠房內,幾位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調試機器,公司的董事長季海靈看著眼前的景象,對于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是從溫嶺產業孵化園區搬過來的,機器目前正準備生產,這里交通便利,優惠條件多,正是我們這樣的創業企業的首選。”
據了解,該公司生產的制冰機打破了國外的壟斷,有望裝備國產漁船,降低遠洋漁船的作業成本,目前已經有一大批漁船的訂單,只要開始生產,就不愁銷路。
“等公司走上正軌,開始銷售制冰機,未來我也希望能在這里買一塊地,建設屬于自己的廠房,在這里真正地安家落戶。”季海靈說,目前已經有幾十家創新企業在這里入駐,這里是創業者的“家”。
“很難想象,6年前剛來到這里的時候,這里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不要說房子,走半天連人都遇不到一個,現在都建了商品房,還有了社區。”第一批來到溫嶺東部新區的市民周先生說。
正是如此,溫嶺東部新區經歷了一次從無到有的蛻變,正在迎來自己的起飛。
未來規劃
轉型發展示范區
溫嶺東部新區以產業為中心,走“產城融合”的發展之路,把東部新區全域作為創新轉型示范區來打造,努力建成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的戰略性發展平臺。
依托新區機床裝備、汽車摩托車配件、泵與電機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產業發展基礎和特色,以提升產品競爭力、拉長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產業規模化、集聚化,優化產業整體結構,實現總體產業體系的提升和完善。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謀劃南北區各1000畝的軍民融合產業園和智能制造產業園,加快建成1平方公里的轉型升級示范區,依托中小企業孵化園,爭取新增5家‘500精英’企業在東部創業。”溫嶺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駱立方說。
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力爭東部新區上市公司達到10家,引進20家市外企業,形成泵與電機、汽摩配、機床裝備和新材料四大產業基地,成為產業轉型發展示范區。
產城融合樣板區
溫嶺東部新區正在重點推進1.5平方公里的港灣小鎮、4.1平方公里的龍門湖小鎮、4.3平方公里的礁山湖小鎮三大生活小鎮建設。
“十三五”期間,將全面貫通北區“四縱八橫”和南區“三縱八橫”道路主框架,完成中區金塘中路、紫荊路,啟動管委會周邊市政道路建設,推進南區潮平街、詩海路、柳海路建設,計劃安排市政配套設施建設48項,投入50.2億元。
同時,加快南北區住宅小區、四星級酒店、中學、小學、幼兒園、文體中心、醫院等一批生活配套項目建設,計劃安排生活配套設施建設14項,投入25億元。到2020年,形成新區基礎設施、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相互促進的良好環境,成為產城融合樣板區。
“今年,我們要大力實施151工程,就是10類主題招商項目、50個重點工業項目、100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推動,力爭工業性投資每三年翻一番,工業產值、稅收每兩年翻一番。”駱立方說,溫嶺東部新區不能走單獨工業園區的老路,必須堅持走“產城融合、集約緊湊、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管理高效”的現代化城市綜合功能區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先行區
環境是一個城市持續發展和繁榮的保證,良好的環境不僅是吸引投資者的基本條件,也是未來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東部新區以建設一個天藍、地綠、水清、人健康的有品位的生態城市為目標,“十三五”期間全方位建設城市綠地景觀系統、河湖水體系統、生態濕地系統和城市慢行系統四大系統,計劃安排生態基礎設施建設20項,投入12.9億元。
至2020年,東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顯著,主干道路全面實施生態化排水工程,全部入區企業建成“雨水”花園。加快推進龍門湖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和龍門湖周邊景觀綠化工程,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形成新區“綠肺”, 建成南北區慢行系統20公里。
“東部新區的發展,不單單是通過提供土地引進產業項目,同時也要按照建設‘人才高地’的目標,建設生態社區,引入生活業態,創造宜居環境,吸引并留住國內外各類創業創新和技術人才,從而助推產業發展。”駱立方說,東部新區以創建國家級海綿城市標準化試點為契機,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新區開發建設,持續構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不斷提高綠色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