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2015年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截至2017年4月,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已開工建設738公里,完成投資約400億元;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面積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資約544億元。全國已有370個城市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海綿城市在治理城市內澇方面也確實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汛期,我國一些流域和地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部分城市的建設成果在應對汛期強降雨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目前海綿城市試點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為一個由點、線、面構成的龐大系統工程,海綿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時間和過程加以檢驗。
面對內澇,如何避險自救
為了應對頻繁發生的城市內澇,各地相關部門正在逐步改進排水系統,力求將內澇消滅在襁褓之中。而在城市防范措施建設完善的過程中,從自己做起,盡可能避免內澇帶來的危險,仍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對待的大事。
暴雨預警是避災的“指揮棒”。即使是最低一級的暴雨藍色預警,也足以成為停止外出計劃的理由。那么,你知道不同的預警級別都代表著什么意思嗎?
在戶外時如果突然遇到暴雨導致內澇情況時,也應關注這些方面,正確避險:
首先,下大暴雨時,排水管可能從明流變成有壓流,容易把井蓋頂開,行人需特別注意路面情況;暴雨期間電線桿可能出現漏電情況,若在電線桿附近時感到腳下發麻,應立刻止步后退。
此外,在駕車涉水前必須謹慎判斷,注意不讓車輛進入水深超過排氣管高度的積水區,如果車輛不慎進水熄火,切勿啟動發動機;同時,駕車時應注意繞行立交橋下等易積水的路段,如果遇到險情,要果斷棄車逃生。
最后,如果身處山區,還應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等異常聲響,如發現泥石流、滑坡襲來,立刻向溝岸兩側的高地轉移,絕不可涉水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