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青如黛,人影動塘荷。蜓飛伴蝶舞,游人畫中游。”這是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九間房鎮流峪河口一帶的美麗景致,讓眾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廊橋疏影菜花黃,流水潺潺岸青青。秦嶺遠山翠疊嶂,游人峪口話鄉愁。”這則描繪了該縣在流峪埡口河流整治中,環山路新寨峪口因形就勢、就地取材、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景觀后呈現出的優美畫卷;“巍巍鹿原草,千畝碧波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展示的則是藍田縣城灞水河畔的動人景致……
藍田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在扎實推進河長制工作中,努力將河、渠、溪、塘等水系治理與全面優化、美化水域、流域生態環境相結合;與運用綠水青山生態優勢推動全域旅游相結合;與脫貧攻堅促進農戶實現生態經濟增收相結合,“按照河長制+”的綜合治理和綜合綠化、美化思路,走出了一條河系治理與生態發展、全域旅游有機和諧相融之路。
由治水向全流域治理擴展
藍田縣是西安市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也是李家河水庫、岱峪水庫等西安市飲用水水源地。為確保生態屏障更可靠,水源生態保障更安全,藍田縣在嚴格落實各級河長職責的同時,積極主動將單純的河流治理向全流域治理延伸。
組織水務、公安、國土、電力、環保等部門統一行動,依法強力拆除142家砂石廠、黏土磚廠、石灰廠;開展“六邊三化三美”專項整治;實施河流“臟亂差”和“黑臭河”專項整治活動,采取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等措施,實施河道生態整治;同時實施秦嶺峪口整治工程,降低、減少入河入庫排污,使水質達到“四可”標準;堅持“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以“治水、增綠、護坡、美川”為重點,深入實施藍天工程、清水行動,通過強力推進造林增綠、水土保持、峪口整治、河堤治理等項目建設,提升河流全流域生態治理和保障水平。
從單純治理到與美化同步結合
在實施河長制,扎實抓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河系治理的同時,藍田縣按照“柔性治水,關中留水”“一河一策”的理念,結合全域旅游、城鄉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河長制+”模式,實現由單純的河系治理,向全流域美化、優化同步結合方向發展,加出全域美景推進全域旅游,促進脫貧攻堅。
該縣通過投資3000余萬元,在沿環山公路的桐花溝、流峪口、新寨峪口、韓門寨峪口等5處區域秦嶺峪口,結合河流上游治理,實施生態美化、生態優化的水旅結合、農旅結合治理工程,一大批諸如十里稻田、千畝荷塘等景觀的呈現,吸引眾多游客前往避暑、休閑、旅游,并通過農家樂、民宿經濟、特色農產品銷售等方式,讓各處的生態美景轉化為全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戶的增收。
通過在灞源鎮青坪村實施“河長制+”工程,引活水入村,促進了青坪村這個灞上明珠的鄉村更加美麗和靈動,也使該村的農家樂更加紅火;通過實施北川河“河長制+”特色小鎮、岱峪河藍橋河峪口,玉山清灞匯流段河道綜合治理和景觀塑造及提升等一系列項目,打造出一個“移步換景,步步見景”的美麗藍田,吸引游客舒心地感受處處“走在景中”,時時“如游畫中”的藍田全域旅游的魅力。
灞水常清繞古城,青山綠水富藍田。隨著藍田縣以“河長制”為抓手,深入開展“五水共治”和“河長制+”工作,綠水青山已經成為藍田全域旅游的底色和最基本的特點,而青山綠水的動人美景也通過全縣全域旅游的不斷紅火,正在并已經成為藍田群眾特別是偏遠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