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環境保護部通報了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總體取得積極進展但不平衡,部分地區、部分行業進展滯后,按期保質完成2017年重點任務形勢嚴峻。
記者獲悉,在環保督查的持續加碼和需求升級的雙重加持下,污水處理行業將進入大建設大運營時代。隨著政策環境和發展趨勢的變化,傳統污水廠難以為繼,單一的污水治理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水環境綜合治理成為大勢所趨。
萬億級市場空間即將釋放
環保部的通報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2100個黑臭水體中,完成整治工程的有927個,占44.1%;河北、山西、遼寧、安徽4省的城市黑臭水體尚未開工整治比例超過30%。在工業污染防治方面,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1968家已建成集中污水處理設施,1746家已設置在線監測裝置,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和在線監測裝置完成率分別達到80.6%、71.5%,云南、甘肅、新疆、青海等4個省(區)完成率低于50%。
“今年,將迎來一場水環境領域的驗收考試,在‘水十條’落地實施的關鍵節點,在政策驅動和需求升級的雙重加持下,單體項目治理時代退出歷史舞臺,水環境綜合治理成為大勢所趨,萬億級市場空間即將釋放。”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張麗珍表示。
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廣指出,“水十條”也催生了大量的水務工程建設項目,污水處理行業進入新一輪大建設時代。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新建的污水處理廠規模將達到約5000萬噸/天,投資達到1500余億元,總體投資近2000億元。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認為,我國目前處于水污染控制的重大戰略轉折期。水污染治理方面由被動污染防治轉變為主動生態恢復和建設,這種轉變給水處理行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傳統污水廠模式難以為繼
王凱軍以污水廠對房價影響為例分析了綠色基礎設施的社會價值。“基于大數據技術,我們抓取北京市2017年和2016年的房價信息,通過數據凈化處理,獲取了13710條房屋價格的有效信息,分析地處污水廠不同距離處房價的變化情況,以及污水處理設施對周邊社區房價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區污水廠對周邊房價的抑制作用造成了巨額的價值損失。僅城區四座污水廠就造成了高達1194億元的損失,同時,其所占土地價值高達320億元,遠遠高于43.8億元的建設投資總價值。價值反差說明,傳統污水廠模式難以為繼,基礎設施的綠色化改造是重要的解決方案。”王凱軍說。
陳廣指出,污水處理廠精細化運行將成為必然選擇。所謂“精”就是要聚焦污水處理廠的管控要點,專精污水處理廠的技術創新,深度挖掘污水處理廠的效能潛力;所謂“細”就是要細化污水處理廠的考核目標,細分污水處理廠的管控單元,細致剖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瓶頸。
“污水處理廠再發展下去,會變成什么?一定會變成信息化的工廠,也就是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上海昊滄系統控制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軟件工程事業部總監葉盛表示。
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麥穗海也表示,單一的污水、污泥治理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水環境綜合治理已成為發展的方向。
加強水環境治理頂層設計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指出,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還沒有很好的頂層設計,這成為制約目前水環境治理工作的關鍵。
王洪臣建議,盡快另行制定專門的城市水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基于可利用水量和技術經濟能達到的水質合理確定水環境的體量。此外,城市越大,綠色基礎設施貢獻率越低,應及早規劃建設灰色基礎設施。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薛濤分析稱,環境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次升級。早期“環保產業1.0時代”的核心標準是達標排放即可。隨著“水十條”“氣十條”“土壤十條”的發布,環保產業進入2.0時代,不止要把污水處理干凈,還要把河道變清,實現“可漁、可游、可獵”。環境產業越來越多的服務開始面向效果。
“事實上,環境3.0時代也已拉開序幕,3.0時代的標志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需要產生溢出價值,從污水處理綜合體走向山水林田湖的統一,可衡量,可捕捉,并對價到商業模式中去。”薛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