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的城市將小雨不見水,大雨不積水,緩解熱島效應,降溫2-3℃……”昨日,8位生態環境院士、3位國務院參事、2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齊聚重慶,助力重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探索海綿城市建設。
昨日,重慶華悅生態環境工程研究院舉行掛牌儀式。來渝參會的8位生態環境領域的院士和2位國務院參事正式成為該院受聘專家。
據悉,新成立并落戶重慶的研究院,將致力于打造水土治理和環境管理領域的政府支撐平臺、市場服務平臺和技術轉化平臺,為重慶市和全國的河道湖庫治理、土壤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提供優質高效的綜合解決方案。
華悅生態研究院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重慶悅來投資集團和北京華亞科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除了8位院士,研究院還匯聚了3位國務院參事、2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形成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專家組合,強大的技術陣容將使重慶在生態環境防治和技術研究領域處于國家中心地位。
■高科技
水生態警察深潛水下50米擒污
在掛牌成立儀式現場,研究院還帶來了多款水生態監測以及治理的高科技產品。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一款名為“小水星”的水下機器人,具有水下攝像、標本采集、數據收集等多種功能。工作人員介紹,“它能深潛水下50米,就像一個水生態警察一樣,下水捉拿污染兇手。”
除了警察還得有醫生,“醫生”主要負責被污染水體的修復工作。“小海星”無人船混合曝氣推流機就是這樣一位“醫生”,它是一款集混合充氧曝氣、水質監測、自動水質采樣、水質凈化等多功能水環境治理智能裝備。一旦“水下警察”發現異常,擒住兇手,就會派它出場,直到被污染水體恢復清澈。
此外,研究院還帶來了高效菌劑及填料技術“固定化微生物菌劑”,它能夠快速修復底泥去除內源污染,與自主研發的高效載菌填料結合,可實現底泥污染物的迅速降解并持續凈化水體。
■院士建言
陽臺設立排水排污雙管道,方便居民改建
“很多居民都喜歡對新居進行改裝,其中改裝最多的是將陽臺改建成廚房,而這卻成了城市水污染的一大污染源。”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接受了記者專訪。他說,居民不好管理,但建設單位可以從細節處避免。
任南琪說,居民將陽臺改建成廚房或廁所,但陽臺的地漏管依然接入收集雨水的“排水管”,而沒有改接“排污管”。如此一來,產生的油污、糞便、含有洗滌劑或洗衣粉的污水,不是經污水管網送達廢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而是直接通過雨水管排到了附近江河里。
“這其實是城市水體污染的一大源頭。”任南琪說,當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時,就應當引起政府重視。他建議建設單位,居民樓的陽臺應當設立排水和排污雙管道,“市民裝修時,即便把陽臺改造成廚房或廁所,也可通過改接下水管道,達到控制排污的問題。”
當得知兩江新區海綿城市建設中,已超前使用了這一方法,任南琪給予高度贊揚,并建議進行推廣。
“地熱資源是一種可再生新型清潔能源,具有清潔、環保、利用系數高等特點。能降低煤炭等能源消耗,重慶在這方面大有可為。”國務院原參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秉忱說,重慶地熱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溫泉之都”之稱。重慶可以在這方面加大投入,既是造福市民又能保護環境,符和國家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