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20日刊發題為《中國“河長”如何整治受污染河道》的文章稱,在中國內地,由河長來主管某條或某段河道減少了逃避責任的可能性。
文章稱,根據水利部的統計,截至上月底,中國共有大約20萬名河長。去年底最高領導層決定為全國每條河道指定一個具體的管理人員,據估計各地還將任命數以百萬計的河長。
今年中國各地實施的類似方案正在五個試點計劃的基礎上擴大。
文章稱,在中國,環境問題日益緊迫,政府官員正設法兼顧污染控制和經濟增長。環繞太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率先通過建立河長制整治河道。該地區包含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政府監測數據顯示,自從實行了河長制,它的水質已經有所改善。
文章稱,第一位河長是位于太湖北岸的無錫市10年前任命的,負責整治藍藻。隨后,全省在2012年推廣河長制,鄰省浙江也在2013年開始設立河長,其主要職責是組織檢查和回應公眾申訴。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的污染防治項目主任鄧婷婷表示:“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是,在最先推出河長制的江蘇,過去六年里水質大有改善。”
文章稱,河長都是上至省長下至村委會主任的領導,各自主管某條或某段河道。河道越重要,主管官員的級別越高。
他們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張貼在河邊的公告板上,通常旁邊有對河道本身的介紹。
比如,東苕溪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飲用水源。余杭區45歲居民胡國強(音)表示,實行河長制以后,東苕溪的水質大有改善。他表示,居民撥打河長的電話抱怨有污染物的時候通常都會有回應。
文章稱,在政府實行河長制以前,長江三角洲地區很多部門的職責包含了整治河道污染,包括水資源部門和環保部門。專家認為,多部門管理容易出現推諉責任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河長制減少了逃避責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