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各地水質顯著提升。為切實鞏固整治成果,要緊緊圍繞劣Ⅴ類水剿滅目標,將治水重點延伸到小塘、小溝、小渠等小微水體,全面打響小微水體整治“巷戰”,全力打通河道的“毛細血管”。
一、全域排查,知微先行,協同推進環境整治。水體質量是考量環境水平的一項綜合性指標,因此治理水環境必須水岸同治,將“三改一拆”、清潔家園和美麗鄉村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嚴格按照“無盲區、全覆蓋”的要求,制定下發排查活動方案,號召全體駐村干部深入治水一線,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對轄區內所有河塘、溝渠等小微水體進行地毯式排查。要求各村(社區)以科學的方法、嚴謹的精神,“一塘”“一溝”“一渠”地進行認真分析,全面掌握每個河塘、每條溝渠的排水排污口、違法建筑、養殖反彈等情況,精確繪制“小微水體”整治圖,做到“一村一圖”“一點一策”掛圖作戰,尤其對被確定為劣Ⅴ類的小微水體,逐個列出成因分析清單,倒排時間節點,確保完成消劣目標。
二、全民動員,宣傳引路,營造全民治水氛圍。要讓全社會不僅形成“必須治”的共識,還要懂得“如何治”的常識。繼續進村入戶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以切身利益激發個體自覺,努力提升群眾集體意識和參與意識。發揮群眾監督力量,充分調動黨員護河隊、村嫂巡河隊、“河小二”突擊隊等治水積極性,并以“今日金清”微信公眾平臺為依托完善訴求反饋平臺,營造全民護水氛圍。開展最美池塘、最美河邊人、最美塘長等身邊典型宣傳活動,倡導“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的參與理念,匯聚正能量。同時,實行小微水體“門前三包”管理,并把維護水系環境寫入“村規民約”,讓村民都成為田間村頭最活躍的“治水衛士”,共同來維護水環境。
三、全員分責,壓實責任,構建有序治水生態。明確屬地村為治理責任主體,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擔任劣Ⅴ類剿滅行動的第一責任人,將消劣工作寫入村干部的競職、創業、辭職承諾書。明確小微水體河長責任制,實施黨員“塘長制”管理,制作公示牌明確職責和監督電話,并整合青年志愿者、村嫂巡河隊、網格員、村民代表、周邊住戶等力量,與“塘長”組成“護塘隊”聯動作戰,以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覆蓋全鎮小微水體。組建巡查小組,分片不定時對各村(社區)消劣情況進行督查,按照“一定位一照片”通報,下發交辦單要求限期整改,對不整改的下發“三色督查令”,倒逼責任壓實。
四、全面施策,精準治水,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一方面凈化水中環境。開展池塘清淤、水產養殖場關停行動,合力把好“計劃—測量—招標—疏浚—驗收”五大關。另一方面加大岸上治理。全面清理衛生死角,統籌推進截污納管、排污口銷號管理,鐵腕整治違建、違排和“五小行業”。進一步完善“塘長制”,將“塘長”身份置于村民目光下,各村(社區)黨組織加強對黨員“塘長制”的跟蹤督查,組織村民代表、“兩代表一委員”組成“隨手拍督查隊”不定期進行督查,切實形成“塘塘有人看,渠渠有人管”的小微水體工作管理格局。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開設群眾治水手機APP、治水投訴熱線,建立舉報獎勵資金,發動全社會參與勸導、監督、檢舉破壞水環境的行為。同時,將小微水體“門前三包”制度和寫入“村規民約”的維護水環境要求落到實處,進一步強化群眾的規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