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新課題、新理念、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削減城市地表徑流污染,促進雨水資源有效利用。市建筑工務署作為專司市政府投資建設工程項目(水務和交通工程項目除外)的集中建設管理部門,在筑造公共工程、推動城市建設方面不遺余力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為更好踐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確保“海綿”功能落地生根,市建筑工務署借鑒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經驗,堅持問題導向與指標導向相結合,以深圳中學(泥崗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西部通道后海填海區登良路市政工程等5個試點項目為抓手,從項目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水資源和自然條件以及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進的理念、技術、方法和手段,率先在政府投資項目中先行先試,深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以西部通道后海填海區登良路市政工程為典型,市建筑工務署筑造出一條市政工程建設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海綿道路,探索出一條海綿道路建設發展的可借鑒之路。
為全面實現輻射帶動高效益、低成本、易維護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的應用與發展,市建筑工務署在重點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的同時,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以點帶面,著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市的應用推廣。
成立工作小組,落實建設責任。2016年9月,市建筑工務署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小組,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明確目標任務,制訂實施方案。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系統性、綜合性、創新性強,市建筑工務署作為政府投資項目的主要建設單位,率先引入項目建設,因地制宜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工務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細化工作任務,確定試點項目,有序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
開展專題培訓,強化“海綿”意識。掌握海綿城市的內涵、要求和建設路徑是城市建設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一年多來,市建筑工務署多次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公共建筑優秀案例調研、海綿城市建設講座技術交流會議和專題培訓,在普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汲取項目建設管理經驗的同時,帶動相關人員業務水平的提升,強化責任意識,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精髓和要義轉化到實際項目建設中。
加強技術支撐,全面科學引導。市建筑工務署引入知名海綿城市建設設計研究機構,組織編制《深圳市建筑工務署政府公共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指引》,形成我市政府投資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架構,為政府投資項目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提供了技術引導。
多措并舉推進,建設成效顯著。自2016年8月以來,市建筑工務署立足深圳地方特點,結合深圳市城市建設發展實際,組織設計、施工等參建單位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將低影響開發理念貫穿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建筑工務署共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共計24個,其中,建筑與小區項目17個、公園綠地項目4個、市政道路項目4個,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1.2億元。
海綿道路典型案例
——登良路市政工程
登良路作為目前深圳市中心區第一條低影響開發建設的道路,位于南山區的后海灣填海區,規劃定位為南山區RBD中心區,是未來深圳市的“城市名片”。填海區內開發強度大,路網密度高,且大都處于建設前期階段,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如能在這條道路上落地,將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應。市建筑工務署以此項目為范例,力求通過總結推廣項目成功經驗,以點帶面,輻射帶動高效益、低成本、易維護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的應用與發展。
登良路規劃為雙向四車道,綠化面積約為 18450平方米。考慮到成本及景觀效果等因素,低影響開發設施包括:位于道路兩側的綠化帶、中央隔離帶的自然排水系統和創業路與登良路交叉路口的兩個雨水花園。道路綠化結合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特點進行設計,地表植物以本地耐旱灌木和喬木為主,以“喬-灌-草”多層結構模式、自然式群落組合配置。該LID系統建成后經歷了臺風和雨季的考驗,充分實現了設計意圖,海綿功能顯示度較好,發揮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