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寧夏水權試點通過國家水利部驗收,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試點。
水權試點通過國家驗收,無疑是令人欣喜的,這是改革發展的又一可喜成果。據悉,3年來,寧夏積極推進水權改革試點,通過水資源剛性約束倒逼產業轉型,用水效率明顯提升,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8.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9.8%。3年間,全區用水總量減少7.2億立方米,GDP實現年均增長7.6%,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水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網絡和輿論的熱議,就如何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形成了熱烈的討論。
長期以來,由于人口較多,我國水資源十分緊張,且因氣候原因,分布很不均衡,南北差異極大,造成北方成為缺水嚴重的區域。雖然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缺水現狀有所緩解,但是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全國性缺水仍然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城市人口劇增,生態環境惡化,工農業用水技術落后,浪費嚴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貧乏的水資源更是“雪上加霜”。據悉,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水資源緊缺問題,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問題。
在此背景下,2014年,國家水利部印發了《水利部關于開展水權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寧夏、江西、湖北、內蒙古、河南、甘肅和廣東7個省區啟動水權試點。寧夏按照改革試點的要求,啟動水權確權,實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建立區、市、縣三級用水總量控制體系,用水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行業、各地塊;留足生活用水、生態用水,將工農業用水總量指標細化到各用水戶,推動以水定產、以水定城。探索出一套切合實際、行之有效、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可以說這為下一步研究總結,在全國范圍復制推廣,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水權試點雖然是各地分別在舉行,但已經不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小改革,而是推動引領重要資源社會化的大改革,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市場手段,是促進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重要激勵機制。盡管探索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績,全面推廣也還面臨體制、機制、法律等各一些問題,但是這也足以引領整個改革繼續朝著它的方向繼續深入。
著眼未來,國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探索,摸索出不同區域不同條件下改革的實際經驗;同時需要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做好法律法規的有效銜接,用法制為改革試點開道引路,從而推動水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和市場競爭,實現水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從而既保證生態、農業等用水不被擠占,保障取用水戶的合法權益,又引領整個社會變“要我節水”為“我要節水”,形成珍愛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