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治理,湖南力度空前。
整治洞庭湖,省委、省政府發出動員令,省直九部門祭出“殺手锏”;總河長令下,五級河長全面巡河,為河湖治理把脈問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要求,抓好“一湖四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成為近年湖南生態環境保護最有力的行動——
“一湖四水”繪就生態新畫卷

2016年11月2日,數百只白琵鷺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翔集。
【編者按】
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需要全省人民腳踏實地去奮斗。近年,我省踐行新發展理念,按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取得喜人成果。歲末三湘風光好,滿眼冬景似春華。從今天起,湖南日報特推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干在湖南》系列報道,展示我省在環境治理、安全生產、精準扶貧、放管服改革、農村教育等方面的成績,為全省贏得新優勢、實現新發展加油鼓勁。敬請關注。
打響洞庭湖保衛戰,“一號重點工程”持續推進,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
曾經成片挺立在洲灘的歐美黑楊,正在從洞庭湖消失。
12月6日,隨著南洞庭湖核心區內最后300畝歐美黑楊在電鋸聲中“臥倒”,洞庭湖保護區核心區內約8萬畝歐美黑楊已全部清理完畢,提前完成中央環保督察要求徹底清理洞庭湖核心區歐美黑楊任務。
清除濕地環境“殺手”——歐美黑楊,還魚兒、飛鳥一片自然濕地,正是我省大力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
10月30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參加完黨的十九大會議回湘之后,將調研首站選在洞庭湖。他乘船深入洞庭湖腹地,專題調研洞庭湖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情況。
兩天之后,我省召開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電視電話會議,就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進、再落實。
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指出,洞庭湖綜合治理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的具體行動,是湖南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省委、省政府發出打好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的動員令,以堅定的決心、有力的行動,誓還洞庭湖一湖清水。
省發改委、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等9個省直職能部門,分別制定了專項整治措施:毀湖采砂踩下“急剎車”,保護區劃下嚴格“紅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腳步,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污染嚴重企業,農業生態環境整治推出“三年行動計劃”……
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開展五大專項行動,疏浚溝渠塘壩,整治養殖污染,清理圍網養殖,清理沿岸垃圾,整治工業污染;實施十大環境治理工程,河湖連通、安全飲水、堤防加固等相繼展開。
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洞庭湖水域的矮圍、圍網、“迷魂陣”陸續鏟除,百余只珍貴白琵鷺今秋翩翩現身南洞庭;常德珊珀湖“背水一戰”,清淤、補水、截污、禁投,整治污染頑疾不遺余力……
省“一號重點工程”持續推進。進入第二個“三年行動”,湘江流域“治”與“調”并舉,水更清、岸更綠。
長沙岳麓污水處理廠排水口下移工程、原長沙鉻鹽廠土壤修復項目等加快實施,確保湘江飲水安全;
株洲清水塘需退出的203家企業已關停147家,經過生態修復的霞灣港呈現出“一港清水、兩岸翠綠”的活力;
湘潭竹埠港區內已完成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56萬立方米;
婁底錫礦山地區歷史遺留砷堿渣無害化處理工藝再升級,實現“以廢制廢”;
郴州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十大”重點行業整治……
目前,全省五級河長體系基本建立,2018年全面完成“清面、清亂、清養”;湘江流域推行生態補償制度,水清水濁獎罰分明。
“母親河”風韻再現。1至10月,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其中10月份湘江干流43個省控斷面水質均達標,支流137個省控斷面有127個水質達標。
洞庭湖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今年10月,11個洞庭湖湖體斷面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與上年同期相比,總磷平均濃度由0.091毫克/升下降為0.087毫克/升。
消滅黑臭水體、集中處理工業污水、資源化利用養殖糞污,不讓廢水、污水直排江河
初冬的清晨,長沙市雨花區圭塘河羽燕湖段沿岸早已熱鬧起來。河水清清、綠樹環繞,周邊小區的大爺大媽在這里舒心地打著太極拳,跳起廣場舞。
“圭塘河流域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雨花區副區長、圭塘河河長陳懷宇告訴記者,后續還將進行海綿公園示范項目、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提標工程等建設,確保明年圭塘河全流域水質達到IV類水。
今年9月8日,省委副書記、省長、省總河長許達哲乘船在湘江巡河,著重詢問了陪同的市一級河長關于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的進展情況。省政府今年兩次就黑臭水體治理召開專題推進會、現場會。黑臭水體整治作為中央環保督察整改重點任務,納入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一湖四水”環境整治等專項考核。
各地全力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每一條黑臭水體都有一名負責河長和一個牽頭整治部門;一河一策,住建部門督促地方制定整治方案,并定期調度進展;省發改、財政部門安排省級獎補資金1.7億元,并成功爭取將我省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PPP創新工作地區。
“龍須溝”不再,“生態河”歸來。截至11月底,全省170個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96個,正在整治65個。其中,長沙市建城區被確定和納入整治范圍的88處黑臭水體,目前已完成79處整治,并已倒排時間表,將按要求在年底實現告別黑臭水體的目標。
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要全覆蓋、園區的污水處理設施要全覆蓋、養殖糞污處理要全覆蓋,我省以“三個全覆蓋”為切入口,源頭整治水環境突出問題,不讓廢水、污水直排江河。
12月初,南縣經開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工地上一片繁忙,工人們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施工。這座投資1.5億元的污水處理廠,將在年底投入使用。
這樣的景象在省內不少工業園區都可看到。加強園區污染集中治理,省政府進行專項部署,環保部門進行專題調度、督查督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并聯合省財政廳對今年建成投產的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補貼;省環保廳聯合省發改委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遲緩的園區實施限批。全省今年納入計劃的140個園區中已有91個園區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在我省已成主流。省畜牧部門引導養殖戶主攻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三大養殖糞污利用方向,集成堆肥還田、水肥一體化、栽培基質利用等10種模式,成為全國典型。
湖南鑫廣安路口原種豬場占地380畝,建設大型沼氣工程后,年產沼氣量22萬立方米,可集中供氣給周邊500戶農民;配套建起年產4萬噸有機肥的加工廠,消納自身種豬場的糞污,還常年收集附近養豬場的豬糞。
如今,越來越多的規模養殖場,對接果園、菜園、茶園,讓畜禽糞便就地就近還田,實現種養平衡。同時,我省采取PPP模式,推出企業購買養殖廢棄物處理服務,為散養戶排憂解難。
在省財政大力扶持下,各畜禽養殖大縣建立起病死動物統一收集體系和無害化處理中心,對病死畜禽進行干化爐高溫化處理,回收油脂提煉生物柴油,殘渣作為營養基質飼養活餌再用來喂青蛙、家禽、甲魚,效益可觀。
退林還濕、退養還凈,描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這些天從東洞庭湖扁山島南行至煤炭灣水域,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江豚出水嬉戲。”12月5日,岳陽縣漁政管理局城陵磯站站長彭向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欣喜地說,江豚頻繁現身,得益于東洞庭湖水質逐漸變得清澈。
水質好轉,“畜禽退養”立下汗馬功勞。截至11月中旬,岳陽市洞庭湖區飲用水源地381家養殖場全部告別歷史舞臺。
目前,全省122個縣市區都根據環境容量依法科學劃定了畜禽禁養區,頒布了養殖“三區”(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規劃。全省各地逐場逐戶摸底,制定禁養區畜禽規模養殖場退出方案,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2017年底前將全面完成禁養區規模養殖場退養,做到退養還凈。
濕地是“地球之腎”,湖泊是大地“明珠”。退林還濕,讓濕地、湖泊恢復原有生態,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從2016年開始,我省在湘江流域8市啟動退耕還林或還濕試點。專門成立了科研院校專家組成的技術咨詢團隊,編制試點工作方案、方案評估標準,以凈水、凈土、凈氣為目標,以少動土、好維護、低成本、高效率、易管理、可推廣為原則。
湘江流域8市安排每市試點補助資金100萬元,在湘江干流或者一級支流匯水口,選取面積300畝以上的區域開展退耕還林還濕。截至今年11月底,8市已完成退耕還林還濕面積共計4252畝,為計劃任務的98%。目前,湘江流域已建成擁有1處國際重要濕地、34處國家濕地公園、17處省重要濕地及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濕地保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