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持續加大河道整治力度,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持續開展,部分河道水環境質量已明顯改善。然而,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為提前完成黑臭水體整治年度目標任務,少數地區在趕進度求速度的過程中,出現了污染排查不精細、整治措施不精準等問題。
筆者深入調查發現,部分鎮區尤其是撤并鎮的老鎮區,污水管網老舊復雜,整治前雖然對污水管網進行了摸排,但摸排不夠細致,致使管網建設竣工后仍存在明顯的漏接問題。同時,由于對管網檔案研究得不深入、把握得不充分,造成污水管道錯接問題時有發生,還有個別小工業區、城中村、規劃動遷小區成了截污盲區,為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留下后患。在干河清淤等施工過程中,由于對淤泥堆放點的安排考慮不周全,將清淤污泥直接堆放河岸,造成徑流面源污染再次污染河道。
提升黑臭水體整治成效,重現河道碧波美景,務必要抓緊抓實每個整治環節。對此,筆者認為,當前強化黑臭水體整治不能僅比速度看眼前,要始終堅持精細作業,精準施策。
首先,截污摸底調查要做到“拔樹搜根”。污水接管現狀調查是截污控污工作的基礎。要堅持一家一戶實地查看,不錯過一根排污管,不放過一個排放口,真正把現實狀況摸準,為全面深度治污提供詳細的第一手資料。而在控源截污方案編制中,要認真對照已建的管網,對每根支管、每個接口仔細梳理,嚴防發生混接錯接漏接等問題,確保方案能夠有效支撐河道水環境質量改善。
其次,工程措施落實要防范“概略瞄準”。工程措施落實情況是黑臭水體治理成敗的關鍵要素。在截污控污、河道清淤和生態修復過程中,無論任何一段進度,都要細化工作標準和目標要求,細分具體舉措和整治責任。比如在底泥清淤時,清理哪里,用什么方法清,清多深的淤泥,是否需要保護河道水草等,都要經過分析研究,細化明確。只有這樣,才能為水環境質量改善奠定扎實的工作基礎。
第三,工程質量監督要鼓勵“找茬挑刺”。當前,各地通常聘請第三方監理監督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對工程質量和標準審核進行把關,這確有必要。不過筆者認為,加強整治工程的監督與評估,還需要請沿河群眾參與進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沿河群眾對河道情況熟悉,整治中哪些方面尚有細小疏漏,哪項措施還有點滴不到位等,群眾能看得明白。因此,應讓周邊居民為黑臭水體整治“找茬挑刺”,以便于整治過程中及時吸納意見,進一步提升黑臭水體整治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群眾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