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污染場地環境防治技術體系地下水是彌足珍貴的淡水資源,也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下水資源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1%,卻要維持全國近70%的人口飲用和40%的農田灌溉。
我國地下水污染源點多面廣,部分污染源周邊地下水污染嚴重,亟待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
以預防為主,堅持防治結合
加油站、工業污染源等成為地下水的潛在污染源,其所在位置及周邊地下水污染問題尤為突出。我國有約10萬座加油站,由于建站年限較長和防滲漏措施不足,油品易滲漏進入地下水,加油站及周邊地下水污染較嚴重。
我國先后有70余家鉻鹽企業,大部分堆場在鉻渣堆放期間未進行有效的頂層覆蓋和底部防滲處理,造成地下水的六價鉻污染。
甘肅蘭州地下水苯污染、河北滄州“紅豆水”事件、河南禹州市加油站周邊井水石油類污染、騰格里沙漠地下水污染等地下水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地下水污染的嚴重性正引起廣泛關注。由于地下水具有流動性,若防治不及時,可能造成更大面積的地下水污染,引發嚴重后果,因此必須對受污染地下水開展污染控制和治理工作。
我國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工作思路主要是:以預防為主,堅持防治結合,開展地下水保護與治理,遏制地下水污染惡化趨勢。
《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要統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復,適時提出地下水污染修復方案,開展地下水修復示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公布京津冀等區域內環境風險大、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場地清單,開展修復試點。
健全污染場地防治技術體系
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均專門針對地下水出臺了一系列修復技術規范,涉及地下水修復目標制定、修復技術篩選與方案制定、修復工程實施、修復效果評估與修復終止、場地關閉等環節。
國外地下水修復標準的特點主要有:出臺專門的地下水修復技術規范,確定地下水修復工作流程,規定地下水修復目標確定的原則和方法,明確地下水修復技術篩選方法,規定地下水修復驗收的方法。
我國污染場地地下水修復開始于“六五”科技攻關,目前在基礎技術理論研究和修復技術集成應用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近年來,已經實施了30多個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湖南、山東、青海等地,涉及化工、農藥、焦化廠、重金屬等污染場地的地下水修復;污染物主要包括石油烴、多環芳烴、農藥以及重金屬等;采用的地下水修復技術主要有抽出—處理、多相抽提、化學氧化、化學還原、地下水空氣注射和地下水可滲透反應墻等技術。
2014年7月,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場地環境系列導則,涵蓋場地環境調查、監測、風險評估和土壤修復等內容。場地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導則作為后續編制計劃導則未能同時發布,在《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 25.4)中也提及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導則另行公布。
2014年11月,環境保護部發布《地下水污染修復(防控)工作指南》。雖然涉及地下水修復,但是文件的約束性及規范性弱于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
我國的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導則應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國內修復實踐,明確地下水污染修復的工作流程;確定按照地下水功能和風險評估相結合的地下水污染修復目標值的制定原則;規定地下水修復技術的篩選程序、內容和技術要求;規范地下水修復驗收的程序、內容和技術要求。
污染場地修復涉及土壤和地下水,我國目前僅發布了《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地下水的修復標準尚未出臺,難以指導我國污染場地的實際修復工作。如我國南方某化工廠污染場地在修復土壤后,發現污染場地地下水擴散出場地邊界,影響周邊飲用水安全,后續才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
地下水修復標準實施后,可進一步完善我國污染場地防治技術體系,避免污染場地僅治理土壤而忽視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這一標準可與《導則》互為補充,實現污染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統防統治。
修復成本短期增加但長期節約
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治理費用和所需的時間將增加。2011年,美國環保局統計了美國各州的埋地油罐污染場地,發現隨著時間推移,由于地下埋地油罐油品泄漏導致地下水污染場地增加,延長了修復時間,增加了修復成本,導致修復效率降低。從1990年開始每年完成2.5萬個場地的修復工作,到2006年~2009年每年僅能完成1.4萬個場地修復。
《導則》的實施規范了地下水污染修復行為,督促在實際污染場地修復實踐中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短期內會導致污染場地修復成本增加。
相比于土壤而言,由于地下水缺乏資源再開發利用的驅動力,目前地下水污染修復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可能會導致地下水污染場地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去實施修復。
但長期來看,《導則》的實施可促進污染場地實現土壤和地下水協同治理。一方面,避免因忽略地下水的修復導致的場地土壤二次污染,避免污染場地重復修復,從而降低污染場地總修復成本;另一方面,盡早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可縮小污染擴散范圍,縮短修復的時間和降低修復成本。
作者系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