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海綿城市改造,普通綠地、硬化路面、蓄水池變身一塊塊“海綿”,可滯留雨水并加以利用,甚至生活廢水通過收集凈化裝置后可灌溉花草。市教育局、市規劃局、市財政局等我市首批7個單位海綿城市改造項目近日完工,這是12月12日記者現場采訪時了解到的。
說起海綿城市改造帶來的好處,市教育局負責項目施工的工作人員王有生在局機關大院現場模擬暴雨模式:一根直徑約3厘米的塑料管流出汩汩清水,連續在透水瀝青路面澆注20秒后,路面積水很快下滲。海綿城市改造前,機關大院鋪的是水泥路面,下小雨容易積水,下大到暴雨只能眼瞅著雨水白白流入市政管網。”王有生說,自從破拆硬化路面改造為透水瀝青路面后,路面能“喝”水有目共睹,即便下大雨,滲不完的雨水也會流入線性排水溝,排水溝與路面下的管網相連,猶如毛細血管將雨水輸送到綠化帶繼續下滲或儲存。
不僅能留住天上之水,市教育局的海綿城市改造還把辦公人員洗手水、涮拖把等生活廢水也充分收集利用上了。小橋流水、亭臺樓榭,市教育局辦公大樓后,一處曲徑通幽的中式園林景觀呈現在記者眼前。“這條用鵝卵石鋪設的水渠是新開挖的,目前渠里的水就是匯集的生活廢水及屋頂雨水。”王有生給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市教育局整個機關每月平均用水約640噸,其中綠化澆灌用水約500噸,會產生生活廢水約13.5噸。海綿城市改造后生活廢水可以完全收集,面積1240平方米的屋頂可收集雨水,兩者匯入水渠,再進入蓄水模塊進行沉淀、過濾、消毒,然后用水泵將凈化后的水抽出噴灌綠化,可節省一大筆用水開支。
市海綿辦工作人員王森林向記者介紹,我市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建筑小區普遍存在硬化面積占比較大的情況,如何將寶貴的雨水資源利用最大化,是設計、施工的重點。比如市規劃局海綿城市改造就是從源頭利用雨水資源,在建筑周圍設置高位花壇作為雨水凈化裝置來接納、凈化屋面雨水,下滲不完的雨水通過溢流口匯入線性排水溝,逐次進入雨水花園、蓄水池、滲井,實現雨水多級消納、凈化,以補充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