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水留住、存住,已成為濟南城市發展和環境改善的迫切需求,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圍繞雨水收集利用這一議題,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筑小區項目部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和技術手段,實現建筑小區海綿城市改造遍地開花。
眾所周知,雨水收集利用是實現雨水資源化、節約用水、涵養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減輕城市洪澇和排水系統壓力、改善和修復城市水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此為出發點,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筑小區項目部以問題為導向,結合不同項目的不同特色,提出方法各異的改造方案。
參與南郊賓館海綿城市改造工程的劉凱告知,項目部主要是通過排水溝截流、路沿石開口、建筑落水管明排等手段,讓雨水匯入到人工湖周邊的植草溝中,然后借助植草溝的雨水傳輸和初步沉淀凈化作用,實現雨水收集,最大限度緩解賓館內澇及雨水外排、馬路行洪等問題,并導入下凹綠地、旱溪、人工土壤、雨水處理系統等海綿設施進行下滲、利用。
“南郊賓館內的多個人工湖、人工河不僅承擔景觀娛樂功能,同時能有效調節賓館內微氣候,增加生態多樣性。但以上功能的實現,還得有水質保障。”劉凱說,項目部通過構建截污景觀島、采用人工土壤滲濾技術,達到完善水生態系統和建設水面景觀的雙重目的。此外,提升玉帶河透明度也是此次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沉水植物進行恢復。改造后的玉帶河,河水清澈見底,河底及河岸植物交相輝映。“整體環境改善了,水質好了,連帶整個賓館也多了些生態味兒。”在南郊賓館工作的張先生說道。
據統計,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筑小區項目包括320個工程點位,涉及面積12.87平方公里,占試點面積的1/3。為讓試點區域內的在建建筑小區項目積極加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部創新發布有關激勵政策。同時,對試點區域內的在建項目增加海綿城市專項驗收,將方案及施工圖納入專家組評審范疇,要求建設單位嚴格按照通過評審的方案及施工圖進行建設,無海綿城市專項驗收單的項目不予以綜合驗收。
劉凱說:“這些管理手段的創新推出,加快了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筑小區項目建設進程。”如今,320個工程點位已陸續完成海綿城市改造,變身一塊塊“生態海綿”,讓建筑小區內的雨水在源頭消納。家住千佛山附近的劉先生對此感觸頗深,“我們這附近坡度大,下雨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馬路行洪,但今年汛期就沒怎么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