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近期,由市規劃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編制的《黃石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通過市規委會評審,規劃明確將借助海綿城市的生態智慧,打造藍綠交融的山水宜居之城,至2020年,建成區20%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2030年,黃石整體建成海綿城市。
重點解決“四水”問題
我市海綿城市的規劃區范圍為中心城區加外圍組團,總面積701平方公里。黃石城市雨水豐沛,水量豐富,是大江、大湖、大山的生態之城,既有良好的生態本底,又有典型的山水型海綿城市特征,黃石城市格局和城市發展現狀決定,建設海綿城市迫在眉睫。
我市沿山、濱江、環湖腹地狹小,大眾山、黃荊山、團城山等山脈緊鄰磁湖、長江,不利于山洪防治和雨水凈化緩沖。而在中心城區,建成區建筑密度較大,不透水面積比例達到60%以上,局部達到80%以上,快排模式帶來面源污染比較嚴重。城區雨污合流管網截流和雨水管網設計標準較低,排江泵站總規模需要354立方米/秒,現狀能力規模僅為296.1立方米/秒,中心城區易澇點達到39處,其中內澇低風險區1.36平方公里,中風險區0.69平方公里,高風險區0.25平方公里,地質里社區、彭家塹等地逢雨必澇,排澇泵站能力急需提升。
為此,規劃重點關注“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和水資源”的四水問題,提出以“蓄”“凈”“排”為主,“滲”“滯”“用”為輔,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0個流域系統同步謀劃
規劃以“一江三山,雙湖映城”為城市空間骨架,提出通過綠化廊道、公園、水系、林、田、湖等海綿自然要素構建點、線、面一體的城市海綿網絡空間,我市將同步謀劃環磁湖、大冶湖核心區、勝陽港、下陸、鐵山黃金湖等20個流域海綿系統的建設任務。
海綿城市系統構建的重中之重在于水安全規劃和水環境修復。規劃劃定了藍綠生態海綿線,其中藍線124.6平方公里,水面積率達到17.5%;生態綠地與城市綠地266.4平方公里,綠地率達到38%以上,在水安全規劃方面,提出根據防洪標準修建和加固防洪堤壩,合理控制湖泊防洪調蓄水位,完善城市雨水管網,提升現狀建成區雨水主次干管約89公里,新增排澇泵站154立方米/秒的抽排能力;同時增加湖泊大型分洪泄洪區,實施退垸還湖,增加湖泊面積,源頭減排,將雨水就地消化。疏通現狀排洪港,結合棚改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綠地、透水鋪裝和調蓄設施,減少徑流總量和徑流峰值。在水環境修復中,規劃提出實施鐵山、老下陸、勝陽港等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勝陽港片區合流制管網截流倍數,加快已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改造提升污水廠處理排放標準,加強農業污染管控,修復湖泊濕地,嚴控重金屬污染。
環磁湖區域先試先行
有重點、分步驟,結合自然流域、雨水分區、路網、行政邊界等,將城區試點劃分為55個管控單元,總面積136.3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31個管理單元;外圍組團24個管理單元。特別是環磁湖區域,將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區,先試先行、積累經驗。
規劃提出,試點內建筑與小區的建筑屋面雨水應引入建筑周圍綠地入滲;小區充分利用綠地的入滲、過濾和吸收的功能,增大區域雨水入滲量,消減雨水徑流的污染負荷。小區小型車路面、非機動車路面、人行道、停車場、廣場應采用透水地面。小區道路超滲雨水宜就近引入周邊綠地入滲。
道路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內容。規劃區新建或改造道路,在滿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中分、側分綠帶或后排綠地布局低影響開發設施,有序組織雨水徑流就近排入低影響開發設施,有效控制路面初期雨水污染。
城市綠地、廣場及周邊區域徑流雨水應通過有組織的匯流與轉輸,經截污等預處理后引入城市綠地內的以雨水滲透、儲存、調節等為主要功能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消納自身及周邊區域徑流雨水,并銜接區域內的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提高區域內澇防治能力。
我市還計劃在近期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重大項目,其中包括石灰石礦海綿公園、江洋雨水公園、磁湖濕地公園、老鸛廟海綿公園、下陸西港改造等數十個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