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悅來的“山地式”會展公園,同生態草溝結合的雨水塘,既能發揮雨水滯緩、凈化、收集作用,也是公園的一處水體景觀亮點。

嘉悅江庭海綿居住小區的“綠色屋頂”。
2015年4月,重慶悅來入圍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按照3年建設周期時限,今年3月,悅來“海綿城市”將迎來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門聯合主持的大考。
現在,悅來能為全國貢獻哪些試點經驗?重慶日報記者為你提前揭秘。
探索建山地版“海綿城市”
對悅來而言,探索海綿城市建設,有其獨特的“個性”元素。
重慶依山而建、臨水而居,是全國知名的山城,而悅來所在的區域,可算作重慶地形的縮影。因此,悅來的海綿城市建設,實際上是探索在“山地”上建設海綿城市。悅來也是目前為止,全國唯一處于山地地形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具有典型的示范性。
如何在山地上建“海綿”城市?
重慶悅來投資集團(下稱悅來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悅來的做法是“依山就勢、順勢而為”,按照這一思路,悅來制定了75項試點項目,其中政府性項目60個,目前21個項目已經完工,39個項目正在建設;社會性投資項目建成和在建的15個。這些項目涉及三大流域、6個子流域、28個雨水管理分區,包括國博中心海綿改造、嘉悅江庭海綿型居住小區等。
形成“三級領導推動”機制
在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悅來形成了一套可供參考的“三級領導推動”機制。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悅來海綿建設試點由市政府領導,市建委等市級部門統籌,兩江新區管委會推進,三級領導推動,再由片區投資平臺悅來集團實施,既解決了頂層設計,又縮小了實施推進路徑,既由一個單位統一組織全面工作,又培養了海綿統籌管理人才。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新城推進多城合一、產城融合、生態海綿建設的有效模式之一。”悅來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機制已得到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門的認可,有了建設海綿城市的經驗、成果,也便于重慶的“海綿城市”建設團隊“走出去”。
目前,悅來集團已聯合科技企業、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研究應用單位,成立了生態環境研究院,立足重慶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推廣、項目實施、重點開展治水與治土工作。
建成“海綿城市”技術庫和材料庫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兩年多的試點,悅來“海綿城市”建設除提煉形成了一套理念與模式外,還建成了“海綿城市”的技術庫和材料庫。
以材料庫中的“綠色屋頂”為例,“綠色屋頂”采用構建凈滯緩減技術,在建成建筑屋面采用移動式模塊化生態綠化,可大幅度降低PM2.5對小區居民的影響,降低建筑頂層溫度約3-5℃,增強對周邊環境溫度的調節能力;可滯留雨水30升/平方米,蓄水率50%;可以消減雨水污染物,延遲雨水達峰時間10-30分鐘。
而材料庫則對各種海綿設施材料、植物進行研究、應用歸類,對比總結各自的特性、適用范圍,形成材料與植物數據庫,選出適合山地的材料16大類、25小類,園林種類134種。其中喬木23種,灌木29種,觀賞草(花)地被類30種,水濕生植物50種,草坪草類2種。按照不同類型項目進行簡單的適應性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