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獲悉,崇明首個“雨水花園”在東平鎮建成,并向市民免費開放。作為生態廊道的“升級版”,“雨水花園”不但具備生態廊道的功能,還增加了匯集、調節地表水的功能。這也是上海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部分。

據介紹,“雨水花園”位于蟠龍公路北沿公路口往東約1公里處,北沿公路北側。花園總占地面積30畝,核心區域是一塊低洼地,鋪設礫石層、砂石層及種植土壤層,栽植濕生、陸生植物。雨水等地表徑流首先會被礫石層、砂石層過濾,再經美人蕉、荷花、睡蓮、水蔥、蘆葦等水生生物沉淀并進一步凈化。水位高時,“雨水花園”是一個有豐富植物的水塘,水位低時是旱溪。

此外,“雨水花園”內還設有健身步道,代替硬化路面,配上休閑涼亭、木橋,使整座花園凸顯出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進一步提升了廊道的生態性、休閑性和觀賞性,形成林水相映、綠樹繁花的景觀格局。
記者了解到,2016年上海入選為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原因,這兩年“大暴雨”、“特大暴雨”和臺風的頻繁出現,極大考驗了每個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為此,國務院提出了在各地建設“海綿城市”的概念來促進雨水排放。目前,上海已有浦東新區臨港地區、川沙六灶和張家浜楔形綠地、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松江南部新城、楊浦南段濱江和新江灣城、徐匯濱江、世博片區、嘉定新城區、閔行浦江郊野公園、金山新城等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上海具有地下水位高、土地利用率高、不透水面積比例高和土壤入滲率低的“三高一低”特點,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建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家已明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