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雨水匯集至道路兩旁的雨水轉換井,通過橫向連接的導流管流至非機動車道雨水倉內,再以溢流方式就近引入設置在人行道、綠化帶、公園廣場等開敞空間的蓄、滲、排一體化設施中——2月28日,遂寧河東新區迎來一批沿??疾靾F,參觀了東平大道雨水口改造案例。
這是遂寧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微創手術”案例。
記者近日從省住建廳獲悉,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終期考核已經啟動,作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市的遂寧,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新思路
理順涉水體制,分類推進項目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城市給排水、污水處理、排水防澇等多項分屬在各個部門的職能,在國家試點之初,遂寧便著手理順城市涉水體制,將上述職能全部整合至市住建局,同時設置市海綿辦,配備專職人員和專家駐守。
“體制理順后,既利于強化頂層設計,避免多頭管理,又充分降低協調難度,提高效率。”遂寧市海綿辦負責人唐靜告訴記者。隨后,遂寧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編制,成為國內首部出臺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在遂寧試點的25.8平方公里范圍內,346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星羅棋布,并遵循“源頭削減、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原則,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濕地、綠地等有利條件,分類推進。特別是針對新投用不久的小區實施局部改造,規模不大,但是控源截污的效果很明顯。
“盡量減小施工對城市的影響。”遂寧市住建局副局長王明華介紹,在海綿城市項目建設中,一旦發現重復開挖的,將對施工企業處以數倍罰款。
新技術
“微創”小手術解決內澇大難題
截至2018年2月底,遂寧海綿城市試點區域25.8平方公里范圍內的7個匯水分區已基本完工,累計竣工試點項目301個,完成投資43.42億元。經海綿信息化平臺監測,試點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9.3%,超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的目標要求。
成績的背后是技術支撐。以遂寧河東新區東平大道雨水口改造為例,道路兩旁的雨水,通過系列處置引入附近人行道、綠化帶、公園廣場等開敞空間的蓄、滲、排一體化設施中——該模式來源于遂寧創新的既有道路雨水口“微創”改造技術,改造后,東平大道雨水對徑流的污染減少了70%以上,項目投資相比“大開大挖”的改造方式也節約了70%左右。
為何要采取這種技術?唐靜介紹,東平大道是河東新區主干道,全長4.2公里,2010年建成使用,路面完整,景觀優美,用這種“微創”小手術實施改造,配合新建的生物滯留、雨水轉換井、碎石滯透帶等,道路雨水同樣能實現雨水的收集、截流和凈化,且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也達到并超過75%的目標要求。
試點變示范,不僅是既有道路的“微創”改造。遂寧先后探索出市政道路整體透水和邊帶透水技術、調蓄利用滲透新工藝等,部分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廣泛運用。
新模式
堅持多元投入,吸納多方資本
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海綿城市建設成本約為每平方公里1.6億元至1.8億元,且建設項目大多屬于公益性的公共基礎設施,對社會資本吸引力差。記者從遂寧市財政局獲悉,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僅試點項目就需要投資58.28億元,在中央財政每年劃撥的4億元專項經費之外,錢袋子鼓不鼓成了關鍵問題。
在此情況下,遂寧將2016和2017年的試點項目及其相關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整合成10個工程包,采取加大地方財政直接投入、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多種方式籌集建設資金,保障項目推進。
具體而言,首先是對項目融資進行直接補貼,目前已累計補貼資金約1000萬元;其次,對PPP模式項目的融資本息按照實際融資成本進行支付,降低社會資本的還本付息壓力,此外,還積極爭取政府債券和銀行貸款投入。
目前,遂寧已吸引各類社會資本105億元參與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項目成為融資主力,推出的總投資約69億元的5個海綿城市項目包,已全部簽訂了PPP合同并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