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沂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實施河長制為契機,綜合防治水污染、加快恢復水生態、統籌保護水資源、全面改善水環境,造就了臨沂因水而生、近水而美、憑水而興的鮮明濱水城市特色。2017年我市河長制工作代表省接受“國檢”,經驗做法得到水利部肯定。
9446名河長全民治水
每天早上,沂水縣馬站鎮馬叫旺河鎮級河長張繼偉都到河邊開展河道巡查。自“清河行動”以來,這里共清理楊樹2000棵,清除生活垃圾4處,拆除廢舊房屋一處,2名河道管理員每天定時巡邏。“清河行動”前的馬叫旺河,生活污水亂排,垃圾亂放,柴草亂堆;而如今的馬叫旺河儼然換了個模樣,河道暢通,河堤整齊,兩岸清潔,宛如畫境。這功勞應該歸為我市推行的河長制。目前,全市共明確各級河長9446名,其中市級河長14名、縣級276名、鄉鎮級1510名、村級7646名。
我市堅持領導帶動、市場聯動、全民發動,協調各方力量、統籌各類資源、凝聚工作合力,確保治河常態長效。實行黨政領導負責制,由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總河長,班子成員任河長,制定了“一表、一圖、一書、一案、一群、一課”(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匯總表、河流水系圖、河流排查報告書、河湖保護方案、微信工作群、河長制知識進黨校培訓課),形成了以上率下、協調有序的工作格局。
在用好財政專項引導資金的基礎上,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凡是可以通過市場化提供和社會力量承擔的岸線綠化、水域保潔等管護任務,均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運作。目前,正在推進的社會投入河湖管護項目46個,共吸納資金3.6億元。在河湖岸邊顯要位置規范設置河長公示牌,啟動“萬人爭做義務河長”志愿服務行動,實施榮譽河長、民間河長“雙百聘用計劃”,推行沿河企業河道認領制,設立共青團員和巾幗護水崗,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河長制,讓“有問題找河長”成為共識,真正變“政府治水”為“全民治水”。
打出治水“組合拳”
我市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扎實做好“治、保、管、用”四篇文章。嚴把涉水新建項目控污審批關,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嚴格落實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定方案,探索建立畜禽養殖等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社會化運營機制。堅持“截污、導流、清淤、處理、活水、景觀”多措并舉,突出抓好城區河流黑臭水體整治,重點解決污水直排等問題,努力把污水變清水、污水河變景觀河。
我市制定了《全市河湖及水利工程確權劃界指導意見》,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建立河流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研究出臺《臨沂市水環境保護生態補償辦法》,加大河流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納入省里考核的44個國控、省控重點水功能區、21個市級水功能區水質進行定期監測評價,對2017年4個水質超標水功能區所在縣區督導檢查、限期整改。全面開展“清河行動”,著力抓好沿河違建、河道采砂、非法捕魚、涉河項目“四項整治”,堅決查處亂占亂建、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倒亂排“八亂”行為,切實維護河流生態環境。
根據河道的功能定位,我市將生態理念與城鄉建設、旅游休閑、環境治理、防洪安全等有機融合,實施一批“水利+產業”項目。目前,共新建沂河、沭河等重要河口濕地公園6處、完善提升22處。同時,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科學實施雨洪資源利用規劃,建設河灣水庫、袁家口子水庫等水源工程,切實增強雨洪資源利用能力,提高中心城區用水保障水平。
保障治水“常態化”
據了解,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級河長巡河行動,14名市級河長先后多次對23條重點河道巡查調研;市、縣兩級290名河長全部完成年度巡河任務。在全省率先出臺市級實施方案和河長組織體系,所有縣區和鄉鎮實施方案比省定節點提前兩個月。
為推動集中式治理逐步向常態化管理轉變,我市積極探索符合本地河湖管理的長效機制,建立溝通協調機制、資金保障機制、督導檢查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積極推進“河長智”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整合相關部門涉河數據,通過“一張網、一張圖、一中心、一平臺、一本賬、一標準、一訴求”,搭建了與政府12345互聯互通的服務熱線。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水模式,完善政府投融資體制,落實一批立時見效的應急項目,建設一批事關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017年以來,市財政共安排配套資金10億余元用于河流整治和水環境修復。定期、不定期對河長制體系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和主要任務完成等方面情況進行督導檢查,確保“河長制”不跑偏方向、不流于形式。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出現重大水環境污染事件第一時間啟動溯源倒追和問責機制,嚴格追究責任人責任,確保河長制落地生根、見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