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深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4月3日,在華僑大學“華大講堂”第73講的講臺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如是說。
當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浩做客“華大講堂”,闡釋生態流域理念,以及對海綿城市建設、水環境治理、河(湖)長制建設的見解。

翁祖根為王浩頒發“華大講堂”主講嘉賓紀念牌
“水是生態系統的控制性要素。”結合歷史經驗,王浩表示,水的演變是生態演變及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生態問題的主要癥結是水的問題,解決水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的良性循環是健康生態的基本保障,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
王浩認為,產生水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加深——自然水循環與社會水循環在循環通量上此消彼長,在循環過程上深度耦合,在循環功能上競爭融合,逐漸導致流域水循環內的各種失衡,產生了洪澇災害、河流斷流、黑臭水體、生態退化等一系列的水問題。
王浩表示,“解決水問題的核心是建設生態流域,調控社會水循環過程,維持自然水循環與社會水循環的平衡,促進兩者之間的融洽與互補。”
談及海綿城市的概念,王浩解釋道,“水量上要削峰、水質上要減污、雨水資源要利用是海綿城市的三大內涵。為此,要對城市進行三大診斷,即內澇積水診斷、產污積污診斷、雨水控用診斷。通過防澇體系建設、控污體系建設、雨水利用體系建設三大措施,實現澇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的三平衡目標。”
“水環境治理應遵循流域統籌、單元控制和系統均衡三大原則。”王浩建議,在水環境治理時,應以流域為單位,統籌干支流、上下游、水陸、城鄉、河湖等要素,考慮流域單元治理的條件和成本,均衡用力,并將流域分解為若干小流域,采用分散式生態治理模式,做到污染物的產生和削減平衡,做到每一個單元都不給下游留麻煩。
“河(湖)長制是我國在河湖管理保護方面的重大創新。”談及河(湖)長制,王浩強調,“其核心是黨政同責,黨政領導擔任河(湖)長不是冠名制,而是黨政領導責任制。對湖泊的損害實行終生追究制,這對各級河(湖)長提出了更加嚴格的履職要求。”
王浩最后表示,生態流域建設不是回到原始狀態,而是在新的發展階段,運用綠色發展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探索創新技術,實現健康、和諧、高效的“新的生態平衡”和綠水青山。
王浩是我國著名水文學和水資源學專家,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院士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理論,系統建立了水循環及伴生水生態、水化學和水沙過程綜合模擬與多維調控技術體系。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為水利部參事咨詢委員會委員。
泉州市領導翁祖根、楊曉山等市委學習中心組成員,市直有關部門、在泉各高校、各民主黨派負責同志,華僑大學領導關一凡、劉斌、彭霈、畢明強,校長助理張云波,黨委委員、紀委委員等黨委中心組擴大會議成員,中層干部,輔導員,部分師生到場聆聽講座。泉州市市委常委翁祖根為王浩頒發“華大講堂”主講嘉賓紀念牌,華僑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斌主持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