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條綠色生態“海綿道路”,到“雨天收水晴天用水”的地下調蓄池;從依托水系廊道、湖庫濕地打造的“海綿公園”,到自帶“隱形水庫”、用“會喝水的磚”的“海綿小區”……在剛剛過去的兩年間,我省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入城市道路、廣場、小區等建設中,讓更多的公園綠地森林住進城市,走出了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在未來的日子,我省將繼續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多條道路將變海綿型
作為省城首條“海綿道路”,位于合肥市濱湖新區的廬州大道(方興大道~珠江路段)早已建成放行。該路長3.7公里,路幅寬50米,為雙向八車道。作為合肥第一條按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的城市道路,它與普通道路究竟有什么不同?
據介紹,廬州大道沿路構建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人行道鋪裝全部采用透水磚,道路鋪設首次使用廢舊橡膠輪胎,低碳環保。“如果將滿滿一桶水快速地傾倒在地面上,水會瞬間沿著地磚間的縫隙快速流下,不到半分鐘,地面就沒有明顯的積水或水洼。”合肥市建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滲的水會流向道路邊的下凹式綠化帶或雨水花園內,通過“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減緩城市內澇的壓力。結合合肥市大建設計劃“綜合交通工程”、“市政設施維護”等工程,該市未來將繼續建設海綿型道路和廣場。目前,上海路等新建工程已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路中和路側綠化科學設置下凹式綠地等滯水、凈水措施;老城區阜南路、五河路等道路人行道改造采用透水鋪裝;裕溪路高架東延等重點市政道路項目從規劃設計源頭即引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結合工程設計引入雨水收集、生物滯留、綠化帶凈化等技術措施。
首批在兩個小區試點
小區地面用上“會喝水的磚”,綠化帶里自帶“隱型水庫”,雨天收水防澇,晴天排水澆花洗車……這樣的綠色環保“海綿小區”已在省城包河區望湖城小區和蜀山區的航鑫家苑小區誕生,它們是合肥市首批試點小區。
兩個小區從去年就啟動了“海綿小區”試點改造工作。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的停車場、廣場、道路上鋪設了一種灰磚。“別看它不起眼,透水性卻是普通混凝土透水磚的好幾倍,使用壽命也很長。”工作人員現場將一杯水慢慢倒在磚面上,灰磚就不緊不慢地把水“喝掉”,然后從磚面的另一側滲透出來。
“海綿小區”的另一大神器是蜂巢結構蓄水池。小區現有的蓄水池一般設置在綠化帶或者停車位等下方,當蓄水池蓄滿后,多余的雨水會排入市政管道。而“海綿小區”蓄水池配有過濾系統,通過層層過濾、最終進入蓄水池的雨水幾乎和自來水一樣透明。為了保持這些雨水的干凈,蓄水池還自帶了“呼吸裝置”(可以讓雨水和空氣交換),保證存儲的雨水不發臭。等到需要使用時,可以通過水泵提升,用于小區的綠化澆灑、道路沖洗以及居民洗車等,也可以直接排到周邊的水系,改善河湖水質。目前,合肥市已制定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類似望湖城和航鑫家苑這樣的“海綿小區”將逐步推廣。
老城區地下建調蓄池
估計不少人還記得多年前合肥老城區街頭看海的場景,近兩年,這種尷尬的局面已基本緩解。除了得益于城區地下管網的改造,位于老城區地下的兩座雨水調蓄池——杏花雨水調蓄池和逍遙津雨水調蓄池也發揮了很大功效。
據介紹,杏花、逍遙津兩座雨水調蓄池,分別位于杏花公園和逍遙津公園,采用全封閉地下式結構,像一座堅實的“地下堡壘”,總調蓄容積2.4萬立方米。如果按照50米長、25米寬、2米深的奧運標準游泳池計算,相當于10個游泳池的容量。
“這也是我省最早的地下封閉式雨水調蓄池,按照應對50年一遇暴雨的標準設計的。”據合肥市排管辦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雨水調蓄池最深處達到地下8米,“就像一個超大的儲水罐,是連通地下管網和污水處理廠之間的‘紐帶’。降水時,把雨水迅速收集起來,不但緩解地面積水,還可以緩解雨水泵站的壓力,并利用格柵對水中的雜物進行攔截,然后把水送至處理廠。如果雨水較少,還可以把存貯起來的雨水當做綠化澆灌用水。”據悉,合肥市未來將結合大建設計劃“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排水防澇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調蓄池、污水處理和排水管網等設施建設。
主城區將要打造14座
根據規劃設計,合肥市未來的海綿生態格局將以巢湖及沿湖濕地為生態核心,以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等水庫及水庫涵養林地為重要生態節點,市區周邊的山嶺、綠地、農田等構成環城綠色海綿體,主城區通過水系廊道、湖庫濕地等連接構成串珠藍色海綿體。
另外,還將新建和改造天水公園、長江西路花園城公園、繁華濕地公園、斛兵塘大學公園等14座海綿公園,滯蓄周邊雨水,緩解排水管網壓力,消除內澇風險。同時,計劃打造一批海綿城市重點片區,包括空港片區、雙鳳湖片區、小廟片區、北二環片區、少荃湖片區、東部新城中心片區等。今年,合肥市將繼續高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爭取盡快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目標。具體建設包括:推進蜀山區清I、II沖雨水調蓄工程建設,新建南淝河中游二里河、史家河、西李郢等重點排口初期雨水調蓄池工程,推動新站區少荃湖片區海綿城市工程、瑤海灣濕地公園及初期雨水截流工程、王咀湖等一批生態濕地工程建設;建成胡大郢污水處理廠、于灣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陶沖污水處理廠二期、小倉房污水處理廠三期、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四期,增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加強河道治理和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完成關鎮河、許小河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南淝河下游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提升城區水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