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美麗的南湖
汛期看海是很多城市發展當中所遭遇到的問題,但安徽省池州市,通過建設海綿城市,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讓汛期不再“看海”。昨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安徽段)來到安徽,了解這座有著“一城山水半城詩”之美譽的城市,如何根據現有的地形、綠地空間等條件,建設海綿城市所帶來的生態效益。
“以前,這里逢雨必澇,池州真正成了‘池’州。”提起以前的池州,池州海綿技術咨詢辦負責人劉強說,池州市地處長江下游,池州全年雨水充沛,長江支流清溪河穿城而過,但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使硬化地面比例提高,降雨回補地下水的能力越來越弱,產生內澇頻發、水質不穩等問題。同時,隨著城市擴張的影響,水體受到污染,逐漸變成黑臭水體。“一下大雨受污染的水就進入了長江,對長江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
就在池州被這些問題而煩惱的時候,2014年,池州迎來了一個根治水患的契機。這一年,池州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比喻,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池州的“海綿城市”建設期為3年,涉及18.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目標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劉強告訴記者,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除了對降雨徑流管控、避免“城市看海”外,還包括黑臭水體治理、尾水資源利用、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綠色凈化功能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以及親水環境打造等。這些不僅為城市居民帶來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降低了傳統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和運維成本,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圖為齊山大道兩旁風景優美
經過三年“海綿城市”的建設,如今的池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上午,記者在聯通池州市新、老城區之間的一條主干道——齊山大道上看到,道路上鋪設了大量透水磚,道路兩側是延綿幾公里的濕地公園,兩旁非機動車道隔離帶已換成開口路緣石,下沉式機非隔離帶、植草溝、溢流口和多個雨水花園已經建成。
記者到達不久,一場雨下了起來,但雨水落在道路上,很快便被道路上鋪設的透水磚所吸收。“透水磚的吸水性都很強,雨水很容易滲透下去,進入土壤層,下雨時就不容易形成內澇。”劉強說,除了道路滲透,雨量大時,多余的雨水會從溢流口流向兩旁的綠化帶,再經過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的滯留和凈化,流入河流、湖泊等水體,或流入人工調蓄池收集起來,待需要時再加以利用。“經過著一些海綿設施的滯留和凈化,水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即使雨水大時,流入清溪河的水也很干凈,提升了進入長江的水質。”
此外,據池州住建委城建科科長汪一偉介紹,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池州市還不搞大拆大建,根據現有的地形、綠地空間等條件,建設海綿城市。同時,將改造和解決居民生活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改造前入戶調查居民的需求,通過最大化利用現有空間資源,增加小區停車位以及休閑設施等,以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參與度。
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池州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極大的改觀,池州的“一城山水”也變得更加詩情畫意。

圖為道路旁的植草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