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流過程控制是指通過消峰、錯峰,延緩和降低徑流峰值,從而降低排水強度,減輕城市排水設施的負荷。未來我們希望逐步賦予它治理水污的功能,從而把整個設施作為雨水的調蓄空間利用起來。
源頭減排是指利用微地形設計、豎向控制、景觀設計、園林綠化、蓄水模塊、下凹雨水塘等組合技術實現滯、蓄、滲、凈、用、排的功能要求,從而達到雨水徑流控制的目標。傳統的開發方式是靠雨水管道進行速排,表現為綠地高于道路。而海綿城市的建設方式是有組織地進行地表徑流排放,將景觀與功能結合起來。先進行滲、滯、蓄、凈、用,最后再排。真正實現了源頭減排的目的。
因此,要想建立這樣一個海綿城市體系,就要實現“灰綠結合、藍綠交融”,即末端治理(灰綠)、過程控制(主灰)、源頭減排(主綠)相互結合、相輔相成。
強化海綿城市的頂層設計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海綿城市這一理念的提出,使得一些傳統的技術方法和手段發生變革,而這些變革將直接反映到城市規劃設計中,因此應強化海綿城市的頂層設計。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自然生態格局是山水林田湖草;規劃協調的是水質與水量、生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綠色與灰色、景觀與功能、地上與地下、岸上與岸下的關系;規劃管控的指標包括: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水生態環境質量、災害防治(內澇、洪水)等。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如果這些要素沒有很好的實現,后期的詳細設計中就更難落實,從而又變成了一種末端治理。因此我們要把源頭做好,強化海綿城市的頂層設計。另外,海綿城市一定要按照區塊進行,合理劃分管控分區。依據地形地貌、流域、等高線等自然屬性特征劃分匯水分區;在排水口上溯,管網排水邊界處設置排水分區;依據地塊坡度、雨洪組織與溢流收排、設施布置劃分項目片區。
結果導向
海綿效應:水量(雨水徑流量控制)、水質(雨水徑流污染控制)
實效(獲得感):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