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東區的白沙灣工業明渠長2.4公里,河涌最寬處有20米,是中心城區直接匯入岐江河的其中一條黑臭河涌。通過實施截污、清淤、調蓄、生態護岸和修復的整治提升工程,明年底前,這里的水體和周邊環境或將有極大改觀。
3日上午,中山市在白沙灣工業明渠旁舉行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提升工程動工儀式,這標志著整個工程正式進入全面施工階段,宣告中山開啟了全面推進全市黑臭水體整治提升的攻堅戰。中山市長焦蘭生出席動工儀式并講話。他指出,全市要認真落實全國、全省和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以黑臭水體整治提升工程動工為標志,打好打贏碧水保衛戰。
整體謀劃
綜合整治岐江河流域185條河涌
“全市25個鎮區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我們必須采取系統的、整體的、全流域的思路進行綜合整治,把中山1783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河涌都整治好。”焦蘭生強調,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中山市將堅持全流域整治、全系統治理、全市域監測、全民共同參與和全過程監督的“五全”系統治水理念,全面啟動全市黑臭水體整治提升工程,開展好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循環等工作。
焦蘭生說,水環境牽涉千家萬戶,改善水體環境,各方都要積極參與,加強配合。動工儀式彰顯了市委市政府堅決推進黑臭水體治理的決心和魄力,向全市發出強烈信號,市委市政府有決心、有信心把黑臭水體治理好。
焦蘭生要求各級各部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上來,攻堅克難,掛圖作戰,全力以赴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系統謀劃科學施策,扎實推進全市黑臭水體治理,按照國家、省“水十條”考核要求,加快項目推進,實現在2020年水環境質量階段性改善的目標;根據每條河涌的具體情況綜合施策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同時以鎮區為主體大力推進污染源防控,進一步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力度;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邀請專家團隊為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出謀劃策。
當天全面動工的是中心組團10條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提升EPCO項目,是中山實施“岐江河保衛戰”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山人的“母親河”岐江河全長39公里,涉及中心組團五區三鎮以及火炬區、板芙鎮、神灣鎮等11個鎮區,共有185條河涌直接或間接匯入。以此次動工為標志,中山將對岐江河進行系統性、科學性、長效性和統籌流域治理,綜合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循環”等措施,以到2020年消除黑臭水體為目標,逐步實現水質提升。
初見成效
蓮興涌等10條城市黑臭水通過整治效果評估
為進一步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中山市委、市政府將岐江河治水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印發了《中山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20年底,全市內河涌基本消除劣V類和黑臭水體的目標。去年4月,市政府成立了中山市整治黑臭(未達標)水體工作指揮部,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力爭通過3年集中治理,讓河涌水質實現根本性改善。
中山市對水環境綜合治理提出了“五全”的理念,在黑臭(未達標)水體的整治工程中得到充分體現。首先,摒棄以往分段治理的做法,中山將全市劃分為15個流域,實施全流域治理,同時在治理過程中將對岸上、水下、污染源、排污口進行全系統治理。其次,市水務局對全市15個流域進行全市域監測,前期摸排了3萬多個排放口,設置260多個監測點,以隨時掌握水環境的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溯源到附近的排放口乃至污染源。整治過程中,相關鎮區、部門、施工主體積極參與、相互配合,自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通過全過程監督、全民共同參與,落實好這項重點民生工程,力求建設能達到預期效果。
記者從中山市住建局了解到,中心城區11條黑臭水體第一階段整治工程已于2017年底完工。在污水管網系統工程的基礎上,對這些河涌采取截污、清淤、水循環等措施,實現了感官上有所改善,蓮興涌等10條城市黑臭水體通過了“初見成效”的整治效果評估。
以大滘涌和蓮興涌為例,這兩條河涌原為無源之水,整治前水體交換主要依靠居民排水、潮汐和降雨。第一階段整治除了進行源頭截污外,還新建一座地下式循環泵站,為河涌提供水動力,配合清淤和景觀工程,恢復河涌生態。
加快推進
截污、清淤、復綠,改善河涌面貌
中心組團岐江河流域范圍內黑臭(未達標)水體第二階段提升整治EPCO項目,首先在恒大二期排洪渠進行了試點工程。
作為岐江河流域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提升EPCO項目的試點,是中山市第一個揭蓋復涌、第一個干河清淤、第一個EPCO項目,目前取得了良好成效,后續將進入水質養護階段。如今經過整治后的恒大二期排洪渠從水體到周邊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往被掩蓋的河涌“臭不可聞”,附近居民都要繞道走,如今水質逐步改善,周邊生態環境也逐漸恢復,居民住得更加舒適安心。
對于已全面啟動的中心城區10條黑臭水體整治提升EPCO項目,市住建局將按統籌流域治理、按成效付費的思路實施,擬整治河涌158段,計劃2019年底完成主體工程。
據了解,中山市中心組團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提升工程包括稱溝灣涌、員峰新涌、渡頭涌等10條河涌,總里程約23公里,總投資約17.1億元。整治工程措施包括控源截污,新建截污管網約28公里;內源治理,清淤11.9萬立方米;生態修復河涌岸線23.4公里。后續運營內容還包括水質提升及后期保障維護、綠地維護、水上垃圾清理、管網清疏、閘門的管理與維護等。
各鎮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從環境治理、新建管網、打擊違法違規排污和沿岸違建等方面加大力度。東區辦事處主任郭衛華介紹,東區在6月以來,已在日常清漂的基礎上對13條明渠累計開展了100余次集中清理;全面摸查工業、農業和生活面源污染,加大執法力度,對違法違規排污“零容忍”;并開展保護藍線專項行動,重點打擊岐江河流域沿岸違建、砂石堆放、非法經營等問題,配合市屬部門開展黑臭水體提升工程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