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采訪了解到,京津冀跨區域生態補償實施兩年以來,三地嚴格履行各自職責,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明顯提高,但上游治理壓力仍然較大,有待繼續探索長效機制,優化生態補償辦法,實現水質持續改善。
京津冀地區山水相連,共處一個生態單元,共享一地自然資源。作為水生態脆弱、環境保護壓力巨大的區域,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開展補償協作成為必然選擇。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推動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提出,“鼓勵地區間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在流域生態保護區與受益區之間開展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在原環保部、財政部的組織協調下,河北省與天津市首先就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達成一致意見。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2016年,兩地共同簽訂了《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
協議明確,河北、天津共同出資設立引灤入津水環境補償資金,資金額度為兩省市2016-2018年每年各1億元,共6億元。河北省通過開展面源污染治理,使入津的黎河、沙河跨界斷面水質年均濃度都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2016年、2017年、2018年月監測結果水質達標率分別達到65%、80%、90%。若考核年度水質達到或優于考核目標,天津市該年度資金全部撥付給河北省。中央財政根據水質考核目標完成情況,每年最多獎勵河北省3億元,用于污染治理。
2017年,為保護密云水庫上游流域水環境,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北京市與河北省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啟動。目前兩省市已就京冀流域生態補償事宜基本達成共識,河北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均已批復同意簽署協議。
據介紹,自2016年5月天津市和河北省就補償機制達成一致以來,兩省市認真組織落實聯合執法、監測等工作。截至2017年5月,灤河流域潘大水庫網箱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清理網箱79575個、庫魚1.73億斤。同時,唐山、承德兩市針對直接影響引灤水質的環境問題,實施了多項重點水污染防治工程。兩地聯合監測結果表明,與2015年底相比,灤河水質已明顯改善。河北省連續三年足額獲得中央財政獎勵資金。
記者了解到,水源地污染治理難度較大,除了網箱養魚、工業污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等直接污染,還有不合理耕作導致的水土流失、水庫防洪能力降低、供水無保證等問題。長期以來縣域經濟不足和城鎮化建設導致水生態保護問題突出,當地治理壓力較大。
目前來看,通過實施跨區域生態補償,實現了流域水環境質量在短期內的大幅改善,但同時也給上游地區增加了工作壓力、財政負擔以及后續的社會責任。“與治理投入相比,下游地區通過水質考核形式給予上游地區的生態補償資金幾乎是杯水車薪。”河北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天津市人民政府日前出臺的《天津市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三年作戰計劃(2018-2020年)》將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長效機制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津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認為,下一步,津冀跨區域水污染防治協同機制有待繼續加強,需加大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完善聯合監測和監管制度。同時,在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應盡快研究出臺2018年以后的補償機制。
河北省環保廳建議,根據下游京津地區流域生態環境現狀、保護治理成本投入、水質改善的收益等因素,合理提高補償標準,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制度,促進上下游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