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嘉興以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凈”字做文章,采取“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技術思路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逐步改善水環境和水生態,重塑“水清、岸綠、魚游、景美”的江南水鄉風貌,努力打造江南平原河網水鄉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創新典范。通過三年努力,試點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通過三年試點,嘉興探索“六個一”模式開展試點工作:
(一)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構筑頂層設計。一是立足水鄉特點編規劃。立足市域河網密布、水域面積大、綠地率高的自然特點,注重水陸緩沖帶建設規劃,增強河道的調蓄空間和凈化能力;注重綠地資源利用,提升雨水自然凈化功能。二是立足問題導向編規劃。圍繞“水污染治理”、“城市內澇防治”和“非傳統水資源利用”三大短板問題,通過源頭削減、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動水資源利用、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和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三是立足系統治理編規劃。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將“海綿城市”理念納入各級城鄉規劃、生態保護規劃中,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生態保護、水系布局、綠地系統、功能分區、市政和道路基礎設施等內容中。
(二)堅持統籌協同,明確系統治理路徑。一是建立“從上到下、統分結合”的組織領導體系。成立了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指揮部,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全力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日常工作。各區及相關市級國資公司都成立相應機構,具體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市區聯動、部門協同,合力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二是發揮大建設統籌協調優勢。在部門協同配合過程中,嘉興充分發揮發改、財政、建委、水利、國土、環保等各部門的優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大建設的工作格局,同時調動各區和各項目實施主體建設力量,合力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三是明確系統治理路徑。在項目建設中,針對改建項目,堅持問題導向,做到把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功能設施形象提升相結合,體現“海綿+”的理念;對于新建項目,則以目標導向為重點,加強規劃控制,體現“+海綿”的理念。
(三)堅持示范引路,推進試點項目建設。一是分區實施,做到典型示范。選取中心城區內部分代表性區域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區,總用地面積約18.44平方公里,涵蓋舊城區、已建新城區、未建新城區、南湖景區、水源保護地等多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設類別。二是嚴格管控,確保項目質量。圍繞項目進度和工程質量等重點,通過落實制度規范“管”、加強監督檢查“管”、采取現代技術“管”、突出關鍵環節“管”、創新機制方法“管”、發動群眾參與“管”,加強對工程質量管控。三是高效審批,加快項目推進。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推行多部門密切配合聯合審批模式,實行項目決策程序與審批程序分離,將目前的“串聯”審批變為“并聯”審批,規劃、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提前介入進行預審等措施,提高審批效率。
(四)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工作特色亮點。一是探索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術路線。針對嘉興水環境問題突出、水安全問題風險較大等主要問題,根據嘉興的氣候特點、地形地貌等基礎建設條件,創新性地提出了適合水鄉平原河網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線,為華東、華南地區和平原河網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樹立了技術典范。二是科學合理的劃分匯水分區。探索出一套適合平原河網城市的匯水分區劃分方法,按照服務排水分區不同級別,遵循“由大到小、逐級遞進”的原則,對匯水分區進行科學劃分,最終選取工程項目。三是建立一套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的融資模式。通過競爭性選擇引入社會資本,建立按效付費的績效考核機制,按照“邊界清、目標明、考核細”的原則,根據《嘉興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項目的實施辦法》程序要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五)堅持群眾參與,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一是堅持目標導向,優化宣傳內容,增強宣傳的實效性。針對不同類型項目,以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開展宣傳。把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功能設施形象提升相結合,著重宣傳要解決的問題、采取的措施和建成后的效果,體現“海綿+”的理念。新建項目以目標為導向為重點,加強規劃控制,體現“+海綿”的理念。二是針對不同受眾,完善宣傳方案,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對廣大居民、老干部、實際機關和部門、學生等群體,采取形式多樣的宣傳,力爭做到家喻戶曉。三是采取多種方式,創新宣傳載體,增強宣傳的廣泛性。加強工地圍擋宣傳,加強報紙、電臺、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加強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宣傳。嘉興始終堅持做到“問計于民,還利于民”,關注群眾訴求,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海綿城市打造成為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讓群眾滿意作為海綿城市的導向。
(六)堅持久久為功,落實長效管控措施。一是明確部門職責。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是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監督管理工作。各縣(市、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海綿城市管理工作,發改、財政、國土、水利等部門負責職能工作。二是明確管控要求。2015年以來,印發一系列管控文件,明確了規劃建設管控的范圍、部門責任、管控要求等具體內容。三是明確績效考核。嘉興市延續“五水共治”的基礎,對參與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區從項目進度、工程質量、工程檔案管理、信息報送、信訪維穩、安全生產管理、廉政建設等方面,明確目標、細化分值進行考核,并簽訂年度考核責任書落實考核要求。
二、主要成效
經過三年的工程建設實踐,嘉興依靠本地化技術單位的有力支撐,完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工程項目,試點申報時提出的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等方面的指標基本得以實現,主要取得3個方面的成效。
1、試點區建設全面完成,總體目標得以實現。通過三年試點建設,海綿建設規劃全面落地,試點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7%,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的建設目標。
2、海綿效應初步顯現,水鄉風貌得以重塑。通過三年試點建設,試點區內繼續保持無黑臭水體,主要水質斷面Ⅲ類水體提升了30個百分點。擴展城市防洪工程,試點區內實現防洪標準100年一遇,排水防澇標準30年一遇。同時,水生態得以修復,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3、城市功能得到提升,群眾獲得感得以增強。通過三年試點建設,累計改造市政道路26條,城市基礎設施功能得到提升。累計對75個建筑小區實施海綿化改造,約2.5萬戶居民受益。同時對公園綠地進行海綿化改造,使居民休閑游憩空間和環境提升,城市變得更加宜居,老百姓獲得感大大增強。
三、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嘉興通過三年工程實踐和理論探索,形成了6個方面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可為同類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借鑒。
1、一套有效管控的規劃體系。堅持頂層設計、規劃引領的理念,編制了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規劃,指導試點區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市層面推廣過程中,不僅編制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也在各層級規劃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為后期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奠定基礎,管控指標做到有據可依。
2、一個統籌協調的大建委體制。嘉興市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建委”)是集規劃、測繪、園林、市政、建管、水務、住房保障、城市管理于一體的綜合行業主管部門。在海綿城市推進過程,充分發揮大建委體制優勢,建立管控制度,制定技術標準,協調項目推進,形成了“規劃引領,全程管控,多方統籌,側重效果”的體制。
3、一種可復制的平原河網建設模式。經過三年的海綿城市實踐,嘉興探索形成了“科學劃區、問題導向、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系統治理”的平原河網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即創新劃定匯水分區,奠定片區治理基礎;科學分析污染指標,合理確定工程項目;大力提升河網功能,控制水位消除內澇;精準開展監測分析,準確評定建設效果。
4、一條因地制宜的合流治理路徑。合流制區域雨季污水溢流一直是困擾城市水治理的難題,嘉興通過試點區建設,探索一套通過以水環境容量為目標,以削減溢流污染量為手段,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截控的方式,系統減少污染物入河量。
5、一系列適用的海綿技術。在試點過程中,嘉興針對淤泥土滲透能力差、地下水位高等特點,積極尋找對策措施,探索解決方法,在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領域開展技術研究,探尋適合本地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先后完成相關專利申請10余項,設計方法、技術產品多項,并進行成果轉化,廣泛應用于試點建設中,有效縮短了工期,保證了施工質量。
6、一項本地化人才培養的機制。通過試點實踐,嘉興培養了一批本土化研究力量,為嘉興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批本土化規劃設計力量,實現了規劃設計技術人才的本土化培養;一批本土化工程建設力量,施工和監理企業的能力在原來水專項示范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