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地284.5公頃的第二匯水片區全景圖。

將軍湖周邊道路海綿改造工程,源頭采用草溝、生物滯留帶等生物滯留設施,圖為將軍湖4號路。

旱溪,設計上不放水的溪床,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
城市應建成什么樣子?莊河正在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一個國家命題。
2016年,莊河代表大連市成功獲批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不但成為遼寧唯一入圍城市,也是東北地區唯一入圍的縣級城市,全國僅有的兩個縣級試點。
如今,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在這場城市建設理念的重大變革中,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莊河海綿城市建設從運作模式、創新理念、技術路線到未來可持續發展均走在全國前列。莊河正用思想和智慧為城市生態建設貢獻了“莊河方案”與“莊河經驗”,人水和諧的暢想曲正在莊河奏出華美樂章。
海綿城市“莊河方案”之碩果
——罕見暴雨試點完工區域無內澇
去年8月20日,受臺風“溫比亞”影響,莊河市區24小時內降雨196毫米,是城區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降雨,市區內道路積水最深處達1.5米。更為艱巨的是,在此之前,莊河已迎來多場降雨,水土飽和度已達到高峰。
暴風雨侵襲一座城,對海綿城市試點而言,更像是一次大考。當日,莊河市海綿辦全體人員分赴各個片區直擊暴雨突襲情況。滂沱大雨中,他們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了:傾瀉下來的雨水順著行泄通道直排到水體中,路面沒有出現嚴重積水。
在將軍湖片區、城關片區等部分已建成的海綿城市區域,由于建設了很多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蓄水模塊、植草溝、卵石溝等蓄水設施,迅速吸納大量雨水,飽和后又通過溢流井及時排入雨水管網,避免出現城市內澇,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借力海綿城市試點,莊河解出一道城市水安全的民生難題。這次大考,成績優異!
海綿城市“莊河方案”之契機
——入圍試點開新局
2014年12月31日,我國正式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一場有關城市發展的國家思考拉開序幕。 2015年,我國開展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共有16座城市入圍。2016年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共14座城市入圍,莊河代表大連市入選。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莊河躋身其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幾年過去了,2018年9月20日,全省海綿城市建設現場會在莊河召開。通過3年的創新實踐和摸索,莊河示范效應凸顯,城市水安全水平顯著提升,“民生海綿”更是得到廣泛認可。會上,住建部城建司海綿處專家陳瑋博士認為,莊河海綿城市建設的經驗要為遼寧乃至東北做好示范,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這恰恰是老百姓迫切需求的,它徹底解決了水的問題,這才能讓市民有獲得感,最終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海綿城市“莊河方案”之目標
——面子里子都漂亮
海綿城市建設之于莊河,猶如一根引領發展的指揮棒。在莊河海綿辦看來,海綿城市的理念應貫穿到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海綿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載體是市政設施,但也是對城市綜合系統的重新梳理。
“不為海綿而海綿”。莊河市沒有單純地將海綿城市建設視為一個項目建設,而將其定位于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借“海綿”之力引領全方位的創新變革,推動城市整體轉型升級。
莊河海綿城市建設與老城區提升改造、民生工程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結合,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傳統工程項目中,解決了老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老化以及內澇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莊河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契機,深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投融資體系創新、城市總體規劃修繕、工程建設制度創新,著力推動城市發展升級轉型。
現代化市容是“面子”,功能齊全是“里子”;城市整潔是“面子”,逢雨不澇是“里子”;河清湖綠是“面子”,水質良好是“里子”;城市綠化、景觀補水是“面子”,緩解用水壓力是“里子”…… 海綿城市試點,莊河注重內外兼修,讓面子里子都漂亮起來,民生借此得到有質量的提升。
海綿城市“莊河方案”之思路
——理念模式齊創新
在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總體方向與思路之時,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莊河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及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內容納入到兩級法定規劃體系,實施頂層設計,縱橫實施,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項目建設中有依據、可落地。在《大連市莊河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6-2030)》中,海綿城市顛覆原有城市規劃理念,統領城市未來建設。
在模式創新方面,莊河市突破式地采取“小政府、大服務、企業化運作”的組織運作模式。政府更像是一個平臺,將所有優勢資源融合到一起。逐漸完成“大政府一攬子管理和建設”向“小政府精簡放權管理為主、企業外包輔助建設”的企業化運作模式轉型。
在機制革新方面,建立調度協調、工程建設、配套支撐的全滲透體制機制,形成以領導小組、海綿辦為核心的會議調度、人員保障、督查問責的協調機制;實現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維護的管理機制全覆蓋;形成資金、排放管理、標準規范、數據海綿、績效考核等配套支撐體系,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順利推進。
海綿城市“莊河方案”之突破
——民生海綿樹榜樣
按照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莊河市海綿城市建設重點解決濱海平原與丘陵地區“洪、澇、潮”三重壓力導致的洪澇問題、水生態保護及修復、土地鹽堿化治理三大問題。讓海綿城市建設成為經得起時間和群眾檢驗的民生工程,能長期有效地全面改善城市宜居性,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從臨港產業園生活配套區、大學園區域,到昌盛片區、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21.8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猶如一張白紙,從一磚一瓦的設計,到一草一木的培育,乃至一整套系統的運轉,莊河將五大試點片區繪制成一幅生態之城的美景。
國家試點,即具有開拓性的嘗試。沒有先行經驗,沒有復制樣本。莊河在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模式上進行突破嘗試,逐步推行“以水定城、綠色排水”的雨水基礎設施建設新模式,實現從雨水傳統的“灰色快排”模式向“綠色慢排”模式的平穩轉變。雨水花園、下沉綠地、高位花壇、卵石溝等海綿設施功能和顏值兼備,成功完成了雨水的滯蓄、凈化和循環利用,海綿型停車場更是海綿技術的新興“試驗田”。
莊河地處東北寒冷的沿海地區,在冬季海綿技術創新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全國首創的“機械除雪+堆雪場建設”的新型管理模式,并聘請植物專家常駐,制定了適用于莊河本地的海綿植物目錄。同時,基于基礎數據監測平臺、智慧管控平臺建設,結合莊河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莊河市構建一體化、智能化的數據海綿,深度挖掘海綿價值數據,更將提煉出可復制推廣的適宜性技術與建設經驗。這些寶貴的嘗試將為中國北方海綿城市建設樹立新樣本,成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乃至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新模式。
在共享海綿城市生態創新帶來的成果時,“民生海綿”深入人心。以海綿城市試點為機遇,莊河市正致力于建成“水環境景觀美、水安全和諧美、水生態自然美、水資源多樣美、水文化特色美”人水和諧的生態莊河、綠色莊河。其經驗和精神受益的不僅僅是莊河一座城,更能惠及其他的北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