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6月初,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在甘肅慶陽市城區漸顯成效。
6月初的午后,在甘肅慶陽市城區,目光所及的每個角落都被綠意盎然的草木所覆蓋,水質清澈的人工湖猶如嵌于黃土高原上的明珠,絡繹不絕的游人悠閑穿梭于清風拂面的如畫風景中……這與風靡于上世紀八九十年的歌曲《黃土高坡》中所描述的場景大相徑庭。
隨處可見的景觀帶和常態化的云淡風輕,這正是每一個“海綿體”在發揮著作用。甘肅慶陽市海綿辦專職副主任秦曉宏介紹說,千百年來,慶陽人民采用筑澇壩、修池塘、打水窖、種草木的辦法,追尋著保塬之夢,以期“拯救董志塬,破解水瓶頸”。而始于四年前的“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讓此歷史心愿日漸實現。
慶陽位于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屬于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其城區坐落于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的董志塬上。這里是典型的西部缺水型城市,降雨季節集中,區域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560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
同時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慶陽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功能較弱,城市內澇時有發生,雨水下塬集中排放,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據測算,每年有42公頃土地被雨水吞噬,有1.2億噸泥沙流入涇河。

圖為6月初,航拍甘肅慶陽市海綿城市建設成效。
秦曉宏說,針對黃土高原濕陷性地質地貌特征和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慶陽多方申報爭取,于2016年4月成功入圍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試點區域29.6平方公里,實施項目256項,總投資47.35億元。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水土少流失,水源有保證。”圍繞海綿城市試點的總體目標,慶陽市通過3年試點建設,實現試點區域內90%的雨水不外排,徑流污染削減率達到60%,雨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并新增了“高原湖城”“高原林城”“高原海綿城”等標簽。
“該試點探索,還為西北濕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及水土保持工作探索可行之道,打造示范樣板。”秦曉宏表示,慶陽海綿城市的建設,有效增強了防洪排澇能力,遏制水土流失問題,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實現城市周邊溝道生態環境系統化修復治理,為當地民眾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
據了解,在探索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還產生了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善、水系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科研課題研究獨具特色、地方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等試點成效。
如今,基于城市水文循環,重塑綠色城市發展的理念,慶陽市采用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在黃土高原上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