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改造助解內澇積水難題。
酷暑熱耐,金平區金東街道桃園小區雨水花園里郁郁蔥蔥,陰涼愜意,底下更是“大有乾坤”。結合海綿城市理念改造后,這片土地就像會自由暢快地“呼吸”一樣,雨水匯入雨水花園,通過滲透、吸收、凈化、回收,發揮削峰作用,提高排水能力,減少道路徑流污染和雨水徑流直排,原本的老舊小區煥發全新活力。
去年6月,我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海綿示范城市”,金平區采取多種措施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逐步解決城市內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該區全域推進海綿項目40余個,涵蓋市政道路、居住小區、公共建筑、綠地、城市水系、排澇泵站等多種類型,實現了從“+海綿”到“海綿+”建設策略的轉變,初步實現海綿項目全過程管控、全域推進。
炎炎烈日下,金砂鄉的區間道上,施工人員忙碌著開挖路面、埋設地下排水管道。為消除梅溪以東片區11個城中村歷史內澇積水點,今年4月底,金平區啟動片區及區管道路排水通道升級改造工程金湖路以南片施工第一標段,計劃到今年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務。
項目經理吳煥輝介紹,該改造項目主要為了解決區域7萬多人口內澇歷史問題。通過道路排水通道升級改造,提高低洼點的強排能力,解決低洼點的內澇積水問題,提高整個管網的效能,逐步實現區域雨污分流,提高區域排水設施的標準、質量。
據了解,結合市政道路、房屋建筑、公園綠地、住宅小區等項目建設,金平區按照《汕頭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等規定,加強區域內項目的建設管控。以海綿建設為統領,實施城市綜合治理提升,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轉變,也實現了從以工程措施為主,向“生態措施+工程措施”相融合轉變。
作為我市老城區,金平區因地制宜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實現老舊小區雨水控制能力的提升,以及小區環境的整體改善。桃園住宅小區使用至今已近30年,設施老化,綠地率偏低,小區內基本是雨污合流,管道破損嚴重。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項目重建了小區排水管網系統,實現雨污分流,同時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建筑樓棟間硬質鋪裝改為透水鋪裝,地上停車位改為植草磚生態停車位,在小區中心小游園處設置雨水花園,降低綠地標高,拆除原路側石,將附近道路徑流水匯入雨水花園。
金平區住建局工作人員黃楚旋介紹,工程實施后,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園區綠地率大大提高,重點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力達到77%,道路年凈利污染控制率達到42%,成為我市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的“典范”案例之一。
“通過一系列措施,金平區海綿建設工作初見成效。”金平區住建局副局長呂澤輝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開展以來,金平區政府高度重視,全域謀劃、系統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實施,不僅從項目謀劃、規劃先行入手,解決了雨水空間、排放和去路的問題,實現了城市雨水的自然循環,也大力推進考慮內澇整治項目建設,重點推動短板較為突出的老舊小區建設,改造地下管網基礎設施。經過多部門協同努力,在解決城市內澇、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些區域的整治立竿見影,得到市民群眾的好評。
來源:汕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