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守護綠水青山、筑牢嘉陵江生態屏障的征程中,四川省廣元市積極探索創新,建立健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構建“分級響應—多元融資—跨域協同”三位一體流域保護與治理體系。
“十四五”以來,廣元市19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保持100%。今年第一季度,廣元市地表水環境質量在全國排名中位居第20位。
機制創新:四級管護體系,開啟精準治水新篇章
廣元市首創“ABCD四級響應”水環境管理模式,依據斷面水質類別實施動態分類治理策略,實現了水環境的精細化管理。
A類,針對Ⅰ類水體精準管控,對水質達Ⅰ類或持續改善斷面,依托1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預警,實施“一口一策”整治入河排污口,從源頭上截斷污染,確保“碧水長流”。
B類,針對Ⅱ類水體長效治理,針對穩定達Ⅱ類斷面,由縣區主要領導掛帥,推行“河長+警長+檢察長”聯防模式,實行河長制“一張圖”管理,河道保潔覆蓋率達100%。
C類,針對波動水體開展協同整治,對月均達標但出現波動的斷面,由市級領導督辦,聯合上下游開展專項整治,推動東河、西河水質穩定達Ⅱ類,2024年白龍河水質在時隔兩年后成功提升至Ⅱ類。
D類,針對未達標水體攻堅治理,對未達標斷面啟動“一斷一策”攻堅,構建“市級河長牽頭、河長聯絡員單位統籌、生態環境部門指導、屬地縣區專班攻堅”的整治模式,確保水質止滑回升。
資金保障:三級聯動模式,撬動生態投資新杠桿
廣元市通過“省級引導、市級統籌、縣區參與”的創新模式,“十四五”以來累計統籌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近2億元,成功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為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省級資金助力,積極參與四川省嘉陵江流域10市橫向補償協議,“十四五”以來累計獲得省級流域補償資金超過1.6億元。資金重點投向流域生態治理與修復、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等25個項目,為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級資金統籌,2022年以東河、西河流域為試點,開展生態補償激勵工作,2024年實行全域補償,建立嘉陵江(廣元段)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市本級每年預算200萬元,縣區上解100萬元,形成1000萬元補償資金池,進一步推動實現省、市、縣流域生態補償的有效銜接。
社會資本參與,依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初步構建了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體系,實現了市、縣(區)GEP核算全覆蓋。通過明確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吸引社會資金積極投入流域保護與治理,為生態保護和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協同共治:跨省聯動機制,共筑一江清水生態防線條
廣元市打破行政壁壘,與陜甘川三省毗鄰地區建立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共同守護嘉陵江的碧水清流。
信息共享互通,在川陜、川甘交界處設置2個重金屬水質自動監測站,對12種重金屬進行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共享。2021年,成功妥善應對處置跨界鉈污染事件,通過聯合磋商,兩家責任單位賠付廣元518.23萬元,有效維護了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和群眾利益。
能力提升強化,建立健全應急指揮體系,修訂完善應急預案,編制“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提供了科學指導。建立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廣元分庫,常態化儲備涉水等各類應急物資50余種,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調配物資,有效應對各類環境風險。
應急聯動高效,構建毗鄰地區環境保護多級聯動協調機制,與毗鄰的陜西漢中、甘肅隴南和省內南充、巴中、廣安等地簽訂流域環境保護協議。定期聯合開展環境應急演練、巡河執法檢查,通過實戰演練和日常監管,不斷提升協同作戰能力,保障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共同守護嘉陵江的生態安全。
廣元市以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為重要抓手,精心書寫“一江清水出廣元”的綠色答卷,為長江大保護貢獻了獨具特色的“廣元方案”,為全國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