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明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洪澇無虞、量質齊增、親水宜居、智慧賦能、安全高效”的現代水網。“這意味著我市治水將錨定生態、綠色和數字賦能,全面提升水旱災害防御、河湖治理能力,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增強城市發展韌性,為‘強富美高’新無錫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我市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已建成太湖、長江、圩區等堤防2400余公里和760余座水閘,流域防洪能力逐步向100年一遇過渡,區域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左右。長江沿線通過新建、改建水利樞紐和泵站,去年排澇動力增至538立方米/秒,是2016年的3.7倍。太湖、長江“雙水源”供水管網系統不斷優化,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2個備用水源地均已完成標準化建設。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問題仍存在,導致澇水東排出路不暢、運東防洪城市大包圍外半高地外排能力不足以及宜興洪水下泄不暢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澇風險。太湖流域水質亦未實現根本性轉變,仍需要進一步壓減源頭污染排放、加強河網連通。
筑造防汛減災網,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是現代水網規劃的第一個“良方”。根據防汛排澇“把脈”結果,我市將加快加高加固長江和大運河等堤防,并擴大北排長江能力,暢通東排望虞河以及與太湖相連的河道。預計10月全線開工的武澄錫虞中片沿江排水河道工程,將解決北排長江的主要通道——白屈港淤積嚴重、岸坡破損、堤防護岸沉降等問題。“工程預計到2028年完成,將整治白屈港及沿線河道49公里,以提高區域防洪除澇能力、改善錫澄地區水環境。”市水利局人士說。錫澄運河二級航道提升整治等工程也全力推進,以擴大運河洪水出路,進一步增強區域遭遇長江高潮位頂托的應對能力。燒香港等入太湖河道,以及對澇水有調蓄作用的滆湖等湖泊等也將全面整治,筑牢防汛屏障。
織造水資源配置網、打造美麗幸福河網,是我市增強水資源供給能力的“不二良方”。“我市雖然水網密布,但從生態文明建設出發,仍需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強化取水許可管理,以及農業、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減排。”市水利局人士說。我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雖然連年保持85%以上,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今后將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深化沿江、沿湖、沿路和沿河綠色高端、低耗水高產出產業布局。以江陰建集中式工業水廠為試點推行分質供水,循環水利用、廢水回用等技術和設施加快推廣,將使工業用水更科學、高效。到2030年,要實現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5年下降10%的目標。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加強供水管網建設和養護等舉措將深入推進,以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將河湖治理與老城區改造、積水點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等相結合,使水資源保護與城市發展聯動推進,是今后美麗幸福河湖建設重點。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穩打穩扎推進,大運河等一批河道將加緊開展清淤、生態保護與修復、水源涵養等,重塑濱水品質空間。至2035年,我市要基本實現美麗幸福河湖全覆蓋,并對河湖開展健康評價,使河湖實現“常美”。
治水,需科技保駕護航。近年來,我市科學治水之路不斷拓寬,建成了市河長制信息化管理平臺,依托視頻監控和高空鷹眼系統,對重點河段進行24小時監控,結合無人機、無人船等進行水質監測。防汛防臺秒響應應用場景投用2年后反響良好,有效提升了應急叫應速度和防范臺風暴雨的能力。圍繞提升治水效能,我市將加快完善空天地一體化水文監測預報體系,增設水文、水資源等監測站點,完善巡堤查險監測預警系統等,使水網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更精準、智能。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