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舉行首次“模擬啟動市級專項應急預案暨市區部門無預警拉動演練”。市區8個部門單位、12支社會救援隊伍參演參訓。
演練地點在位于集美區后溪鎮碗瑤村的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廈門基地。在事先無預警、機動距離長的情況下,各部門單位和社會應急力量從指令接收、集結報到、受領任務到現場救援行動開展平均用時81分鐘——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楊曉東看著計時器上這一數據,眉頭舒展:“這場‘壓力測試’,充分展現了應急救援高效的協同聯動能力和良好的備勤值班狀態。”
眼下正是廈門主汛期。在接二連三打贏應對臺風暴雨的硬仗后,這座城市,仍然面臨極端天氣的考驗,臺風暴雨應急防御工作面臨嚴峻性和復雜性。
應考沒有“萬能公式”。唯有立足最壞打算、做足最全準備,以萬全之策應對萬一可能。
廈門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事前開展實戰化應急演練,事后全面復盤臺風暴雨應急防御工作,同時立足城市實際、借鑒先進經驗做法,不斷推動應急防御體系迭代升級,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新格局,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事前演練 實戰演練淬煉“肌肉記憶” 6月27日,陽光灑落下的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清幽毓秀。“山體‘滑坡’了!”突然,一聲警報劃破村莊的寧靜。這個坐落于大侖山腳下的村莊開始了近年來首次較大規模的山體滑坡處置演練。
疏散撤離、交通管制、搜救被困人員、醫療救助、加固防護……演練過程響應迅速、行動快速。山體滑坡一般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連鎖性的特點,在此次演練中,遭遇山體滑坡后人員如何轉移,怎么搶險救急,都有了具象化呈現。翔安區新圩鎮農業農村科負責人林娟娟說:“此次演練有效提升了村民理論知識,讓村民很好地了解人員轉移、搶險救急、災后恢復等救援要點。”
今年來,廈門實施深化“五個一百”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為民辦實事項目。在今年7月1日主汛期到來之前,市防汛辦牽頭在全市6個區、45個鎮街及55個村居組織了100場防汛防臺風演練和培訓。演練培訓密度之大,涉及鎮(街)村(居)之多,均創近年來之最。
100場演練培訓,并非“復制粘貼”,而是結合各鎮(街)村(居)實際情況,模擬地震處置、山體滑坡處置、內澇處置、防臺風轉移、溺水救援處置、水庫堤壩裂縫堵漏處置等多災種場景的應急救援,覆蓋災情響應、力量調度、搶險救援、群眾安置等全鏈條環節,以此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隊伍響應的時效性及部門協同的聯動性。
在應急防御“最小單元”加強演練的同時,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實戰演練同步推進。廈門城市排水防澇智慧平臺建成后,便迎來了一次實戰化演練。
演練模擬我市進入防御暴雨二級應急響應狀態,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指揮平臺對城市內澇風險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預報,并通過平臺進行應急指揮調度和信息上報等應急處置工作。通過多場景、實戰化演練,平臺進一步優化功能模塊和應急響應機制。
如果說有預警的演練,有助于淬煉“肌肉記憶”,那么,“不打招呼、不發通知”的無預警演練,則有助于真實檢驗應急處置能力。
“請大家立即前往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廈門基地,參與地震緊急救援模擬演練。”8月8日上午8時許,對講機響起,藍天救援隊辦公室主任劉煒拿起一聽,以為是每日固定的“叫應”動作,卻沒想到是真刀真槍的無預警拉動演練。“我們有點意外,不知道演練的內容,也不知道現場什么情況。”
藍天救援隊分兩梯隊迅速集結。基地值班人員準備車輛裝備,帶上破拆工具、探測儀等救援工具,從位于思明區環島路的基地前往集結點。10余名志愿者自行前往集結地。到達現場后,才發現演練科目為人員被困后的搜救與廢墟清理,他們立即投入緊張有序的救援。“無預警拉動演練具有突發性、多變性,檢驗了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這次我們就發現,救援時隊員之間的默契度還有待磨合。”劉煒說。
“此次無預警演練改變了以往預定流程的形式,使各部門單位和社會應急力量置身于突發的、不可預估的、貼近實戰的環境中接受鍛煉和考驗,以真演帶動真練,以實訓實評錘煉過硬能力。”楊曉東說。
據市防汛辦統計,截至目前,我市各級各部門共開展防汛救災培訓1252場,培訓23615人;演練1078場,24648人參加,實現應急響應流程在實戰場景中的全鏈條檢驗。接下來,我市將推行“一季一主題、全年一檢驗”的應急演訓模式,以訓促能、以演促備,全面提升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訓練水平。
事后復盤 查出“癥狀”開出“良方” 事后復盤,是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處長林長木工作的高頻詞。在他的辦公桌,《7月8日突發短時強對流天氣應急防御工作情況復盤的報告》放在顯眼處。“每一次臺風暴雨,都像一面放大鏡,照出城市應急防御的脆弱點,也為下一步安全度汛指明整改提升的方向。”
2023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防御工作基本結束后,根據市委主要領導工作要求,市防汛辦立即啟動復盤工作。
防汛微信小程序就是這次復盤后的“產物”。“我們發現,臺風‘杜蘇芮’防御期間,一線報送險情災情存在路徑不暢、時效不強、統計難等問題。”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查出“癥狀”,尋著“病根”,就要開出“良方”。為此,市應急管理局研發面向各級和市防指成員單位的手機端防汛信息直報小程序。該小程序如今已成為臺風暴雨應急防御的“技防”利器。
7月11日,暴雨一直下。思明區育秀社區副主任何巧玲前往位于體育路的體育中心南門外巡查,這里是一個積水點。到現場后,發現水已漫到車輪的一半。她立即打開防汛微信小程序,點擊災情直報進行填報。信息上傳僅一分鐘,筼筜街道防汛辦工作人員便審核通過。很快,市政部門到達現場進行排水處理。何巧玲說,過去人工在現場記錄,回到辦公室再上報信息,如果信息記錄不全,還要再到現場核實,比較繁瑣。“如今使用防汛微信小程序填報信息,簡單多了,定位自動生成,只要拍一張照片,附上簡要情況說明,一兩分鐘就完成了操作。”
城市內澇,是每次復盤的重中之重。為什么會積水?怎樣更快排水?這些答案關乎群眾出行和生命安全。每一次防御臺風暴雨的事后復盤,都會逐個“解剖”積水路段,并按照形成原因、積澇程度,區分輕重緩急,細化治理任務。
林長木用積水點的明顯減少,佐證復盤的成效。他說:“2023年,海葵臺風期間,廈門共產生積澇305處;今年7月9日-12日,廈門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平均雨量達237.8毫米,為2008年以來受臺風影響第二大雨量。這期間廈門產生積澇42處。”
哪怕是概率極小的極端天氣,也要復盤。7月8日的強對流天氣,是廈門非臺風影響下強度和發展速度少有的極端天氣事件之一。從生成到達到10級風僅35分鐘,留給應急準備的“窗口期”極短。在這個突發事件中,廈門迅速響應、果斷處置,未造成人員傷亡。復盤報告全面分析強對流天氣發展過程、天氣特點、應急防御全過程,分析短板弱項,進一步提升廈門極端天氣應急防御能力。
“強對流天氣預報是氣象領域的‘硬骨頭’,存在‘突發性強、局地性強、破壞力大’三大特性。”廈門市氣象臺副臺長、首席預報員張偉說,現代數值預報雖能模擬大氣運動,但對幾公里尺度甚至更小的強對流系統,就像用網眼很大的漁網撈小魚。他用燒開水的大白話來解釋,“溫度越高,水越容易冒泡(強對流天氣出現),但是具體的泡冒在哪里,很難準確預知。”
近年來,廈門市氣象局持續豐富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的數字化技術支撐,形成了多個針對強對流天氣的產品。今年7月,廈門市氣象局的暴雨預警信號命中率100%,準確率達到76%,同時提前量達到64.5分鐘,較去年同期均顯著提升。
“我們要進一步提升短臨預警發布的效率,為臺風暴雨應急防御搶出‘黃金窗口期’”。張偉說,針對此次強對流天氣,廈門市氣象局開展分鐘級的復盤,針對難點堵點,形成了工作清單。同時進一步強化數據支撐,將原來5分鐘傳輸一次的資料,改為1分鐘傳輸一次,大幅降低數據資料抵達預報員桌面的時間,為預報員研判災害性天氣提供更加有力的數據支撐。強化部門聯動,與海事部門聯合制定重點客運航線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實現叫應直達。
迭代升級 應急防御體系日臻成熟 臺風暴雨應急防御,是一場涉及多個環節的“全鏈條作戰”,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從臺風生成之初的監測預警,到應急響應啟動后的各項防御措施,再到災后救援重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工作閉環。
在一次次復盤中,廈門臺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不斷迭代升級、日臻成熟。
“根據復盤情況,我們對廈門防汛防臺風應急預案進行了多次的修訂,形成了‘1+5+53+535’的防汛防臺風工作機制。”林長木進一步解釋說,1就是一個防汛辦,5是根據廈門實際情況設立的5個專業組,53是市防汛指揮部53個成員單位,535是廈門常住人口535萬人。這一新機制顯著增強廈門臺風暴雨應急防御的統一指揮、整體協同、一體作戰能力。
從應急救援力量來看,目前,廈門已構建形成以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森林消防廈門駐防分隊、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東海救助廈門救助基地、中國安能集團廈門救援基地5支國家專業救援力量為主力軍,4支地方專業森林消防力量和15支地方專業救援隊伍為骨干,曙光、藍天等16支社會救援力量為輔助的海陸空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架構。救援能力在國內居領先地位。
接下來,廈門進一步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向基層延伸。鼓勵企業、第三方和志愿者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壯大專兼職企業應急救援隊伍及民兵應急救援、鎮街(村居)綜合救援隊伍。健全完善社會應急力量現場協調機制規范化,開展社會應急力量報備登記、任務對接、調度跟蹤、協調撤離等工作。
同時,廈門以廈門市智慧應急管理平臺為數字底座,建立統一的應急物資數字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進一步提升實現突發事件全市應急物資綜合協調、分級分類保障能力,為各類災害事故應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撐。
廈門市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應急聯動先進經驗在全省做經驗交流;廈門市防汛防臺風工作獲省防汛辦肯定;廈門智慧應急指揮系統獲省應急管理廳肯定;廈門海陸空應急救援新格局獲評全國地方應急管理“良好實踐”案例……這一個個榮譽背后的深層意義在于,廈門臺風暴雨應急防御工作逐漸實現從被動應對、被動搶險模式向主動防御、主動智控的跨越升級。
面對臺風暴雨的不確定性,提高城市的抵御力、恢復力和適應力是一個長遠的課題,楊曉東說,廈門將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續在體系化、機制化、基地化建設及信息化支撐上下功夫,扎實組織做好各項臺風暴雨應急防御工作,確保我市安全平穩度汛,努力實現“人員不傷亡、財產少損失”工作目標。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