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份排污大戶黑名單出爐。環保部近日公布的一份名單顯示,2009年環保部監測的7043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中,有2713家企業超標排污,約占監測總數近四成。中西部正成為污染大戶集中的地區;污水處理廠也上了黑名單,1587家國控城鎮污水處理廠中,47%的污水處理廠全年部分和全部測次超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這份《2009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及污水處理廠全年監測超標企業名單》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下稱“國控企業”)分為廢水、廢氣兩大類。
該名單透露,2009年,3486家廢水國控企業,全年部分測次超標和全部超標共計36%,約合1255家企業。在3557家廢氣國控企業中,41%企業全年部分和全部測次超標,計1458家企業。上述名單還詳細開列131家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超標排污的企業,發電、煤炭等大型國有企業名列其中。
僅內蒙古自治區,就有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和華能集團留下“案底”。其中,中電投下屬赤峰熱電廠兩個排污口二氧化硫超標。值得注意的是,中電投和華能集團長期以來都是環境違法“釘子戶”。
央企之外,一些地方國企也被通報。河北承德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2個監測口超標,唐山市渤海水泥總廠有2個監測口超標。另一家COD(化學需氧量)超標企業——河北冀衡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網站首頁稱其“冀衡工業園是國家六部委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在全國化工行業僅10家”。
有評論人士認為,部分國企成為環保釘子戶嚴重影響了這些大企業的形象。盡管當前仍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能使企業在進行環保投入的同時獲得商業利潤。但是,良好的企業公民利益仍然與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企業承擔環保社會責任是企業的品牌投資、信譽投資以及社會形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