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水淡化已由產業化階段,過渡到產業發展與應用階段。”隨著淡化技術的不斷成熟,海水正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新“源泉”。昨日在津開幕的“2013國際脫鹽協會世界大會”,將產業發展土壤的培育作為關注的焦點之一。與會嘉賓指出,生產出合格淡水不再是產業難點,淡化海水的合理利用是一道等待各方解答的新考題。
產業步入應用階段記者從會上獲悉,當前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裝機規模已達68.4萬噸/日,這相當于近200萬人的生活用水量。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指出,經過50余年的發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在經歷技術研發、產業化等階段后,正進入產業發展與應用階段。
作為本屆大會的舉辦地,本市擁有國內超過三成的海水淡化產能,堪稱產業領跑者。據統計,目前本市已建成天津大港電廠海水淡化工程等5個海水淡化重點工程,截至2012年底,本市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1.7萬噸/日。在業內人士看來,本市海水淡化產業之所以能夠“一馬當先”,得益于自身擁有的豐富海水資源、雄厚的研發實力以及領先的支持政策。
市科委副主任李寶純介紹,本市早在2006年便出臺了海水淡化的專項規劃。在海水淡化的創新方面,有30余年的經驗,目前擁有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3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20余個。
政策體系亟待完善一方面,本市在海水淡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已惠及遠在西沙群島的駐島居民;另一方面,對本市絕大多數市民而言,淡化海水離他們的生活還“有點遠”。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坦言,和國內很多沿海城市一樣,淡化海水進入城市供水系統對于天津還是一道難題。
據了解,國內淡化海水每噸成本在6-8元左右,而目前本市居民用水價格每噸不足5元。出席大會的企業代表指出,國家應該向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一樣,出臺適用于淡化海水的補貼體制和完整政策體系。
在楊尚寶看來,除了政策有待完善,在技術創新、關鍵設備和成套裝備研發以及市場培育上,國內海水淡化產業都有長路要走。
重點工程支撐藍圖楊尚寶介紹,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正積極實施國家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重點領域海水淡化應用示范工程、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系統的試點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以期破解阻礙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本市將在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的騰飛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北疆電廠作為試點,將在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系統尋求更大突破,而天津開發區作為國家級試點園區,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試驗區。”楊尚寶表示。
據悉,到2015年,本市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48萬立方米/日。此外,本市還將在“十二五”時期,組織海水淡化裝備與濃海水資源化利用重大專項,培育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新興產業。在本次大會上,便有11個項目簽約,這些項目將成為推動本市海水淡化及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