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日報訊(記者/歐雅琴)東江不僅擔負著向廣州、深圳、香港等重要城市提供飲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重任,同時還是東莞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源,其水質安全一直備受市民關注。近日,東莞市出臺了《東莞市東江水質保護工作實施方案》,以保障東江下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幾千萬人口飲水安全。
重點控制整治飲用水源保護區
東江河流經東莞市長約75公里,石馬河、寒溪河是東莞市東江干流的一級支流。東江由博羅縣龍溪鎮進入東莞市的橋頭鎮,流經東莞市的企石鎮、石排鎮后在石龍鎮分為南北兩條河流。目前,東莞市建設于東江的水廠有第二、三、四、五、六水廠等市級水廠和東城、茶山等鎮級水廠約14座,取水量總計達到300萬噸/日。
按照《方案》的設想,到2012年底,東江(東莞段)水質良好,干流達到II類水水質目標,南支流達到III類水質目標,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超過95%;全市污水處理率超過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完成內河涌主干流(東引運河、石馬河、寒溪河)重點河段綜合整治,水質實現不黑不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5%以上。
到2015年底,東江(東莞段)水質良好,干流保持II類水水質目標,南支流保持III類水質目標,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全市污水處理率超過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內河涌主干流(東引運河、石馬河、寒溪河)達到IV類水質的目標,河涌水體生態系統得到修復;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8%以上。
為達成這一目標,東莞除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實施重點控制、重點整治外,還將建立高效的全市城鎮供水保障體系與應急供水備用系統。通過東江與9座水庫聯網,東莞將建設全市應急備用水供水系統,提高東莞市中部及沿海片區供水能力,全面提高該片區供水保證率和應對突發性水事故的能力。
每年至少整治一條污染較重河涌
河涌綜合整治也是改善水環境的重要舉措。據了解,2012年底前,東莞將完成南城街道雀巢片區、莞城街道市橋河系統、東城街道下橋河系統內澇整治工程,完成塘板水閘擴建、樟村水閘擴建和合浦市陂—梅塘水入口段堤防建設及擴河工程,建成運河峽口至新基段堤路及景觀整治工程。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東引運河、石馬河、寒溪水的污水凈化、干流河堤建設及河道沿線景觀綜合整治、河道清淤、運河沿線各項面源整治和生態園治水等整治工程,大大改善水體生態系統。
“每年至少整治一條流域內群眾反映強烈、污染較重的河涌。”有關部門介紹,擬在今年底前制定實施《東莞市內河涌生態修復實施方案》,按照“正本清源”的思路,以鎮街為責任主體,全面啟動市域內中小河涌(市統籌的除外)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
為防止垃圾污染水域,城管部門將全面清理運河沿線1公里范圍內的填埋場垃圾,做好填埋場內的滲濾液處理、垃圾清運后填埋場復綠。按照計劃,2010年底前,塘廈鎮垃圾填埋場綜合整治試點工程將完成,采用“3C”循環利用環保技術實施沼氣發電做法,以鎮(街、管委會)為主體,推動全市簡易垃圾填埋場整治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橫瀝、厚街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2015年底前,以高于國家標準建成麻涌、虎門、常平、清溪垃圾無害化處理處置工程,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城鄉全覆蓋。
將建運河和近岸水質自動監測站
為了強化水質監測預警能力,在2012年底前,東莞市將建成運河水質和近岸水質(虎門)自動監測站,完成“4+1”水質自動監測體系建設;完成飲用水源109項全分析項目擴項工作,提高針對藍藻、輻射、惡嗅等三類污染的監測能力,并進一步健全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密切關注東江水質變化情況,全力應對水環境突發事件。
全市要建立突發事故管網(水廠)調度方案,利用水廠之間的聯網管道,通過水廠之間的調度,保障事故水廠供水范圍內的供水量。
■相關
萬江小享投千萬“臭水塘”變“人工湖”
南方日報訊(記者/何建文通訊員/萬江宣)萬江水資源豐富,很多社區都是被河涌環繞著的,不過水環境的整治也讓不少社區頭痛,并想了不少辦法整治。昨日,記者獲悉,萬江小享社區計劃投入1000萬元,用5年時間改善社區的水環境,將“臭水塘”變“人工湖”。
位于小享四坊居民小組的四坊長塘是小享社區整治水環境的第一期工程,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長塘已變成一個漂亮的人工湖,水體清澈,偶爾還能看到有小魚游來游去。但在去年,這個人工湖仍是附近居民最頭痛的一個臭水塘。
據了解,小享社區共有內河涌11條,總長12.11千米,河涌縱橫,水資源豐富,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河涌的水質日漸變差,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為此,小享社區早在去年就開始了對社區的內河涌進行清淤,今年又和珠江水利所合作,計劃用5年的時間投入1000萬元,改善社區的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