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同時也是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城鎮化步伐的提速,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緊張,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等在內的水環境也有待改善,所有這些,都成為擺在水利事業前進道路上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將完善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自去年起,我國就全面啟動“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近期建設,將會覆蓋14034個水資源國家級水資源監控基本點,實現對70%以上的取水許可水量、80%的重要水功能區等進行監測,建成包括中央級、七大流域、32個省級平臺在內的國家水資源監控管理統一信息平臺,提高水資源管理、利用水平,改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水資源監控事關“國計民生”
如今,水資源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根據我國發布的《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將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通過水資源管理,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和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的水質,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降低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有效控制全國年用水總量,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
由于水資源管理基礎薄弱,存在著取用水戶未實現實時監控、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測能力不足、行政邊界斷面水量水質在線監測設施缺乏等問題,導致難以考核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不能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和入河污染物總量,無法實現水功能區監督管理,水資源利用和管理狀況不容樂觀。在此形勢下,需要加強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從監控重點取用水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等多個方面,全面提升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為此,我國推出了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建設內容包括針對 8558 個規模以上取用水、4493 個重要水功能區、737 個省界斷面和重要控制斷面等國控監測點組成的國家水量水質在線監測數據采集傳輸網絡。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水資源日常業務的數字化、網絡化和規范化,建立起水資源數據管理、在線監測改造等平臺及日常業務運行環境,形成覆蓋水利部,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及32個省市水利相關部門的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
管理平臺的“五層兩網三級”
根據項目建設要求,水資源信息管理平臺的系統架構可概括為“五層兩網三級”:“五層”是指硬件設備層、基礎軟件層、數據存儲層、業務應用層和業務展現層,其中業務應用層包括水資源信息服務、水資源業務管理、水資源應急管理、水資源調配決策等業務系統,為中央水行政主管部門、科研及規劃設計部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開展相關業務提供平臺,并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兩網”是指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國家防汛指揮系統骨干網;“三級”是指部級、流域及省級,通過各級相關部門的協同工作,構建出完整、統一的國家水資源管理體系。
項目投入運行之后,需要在部級、流域、省級水利部門信息系統及其他職能部門之間實現水資源相關信息數據的共享交換,主要有如下三類應用場景:在縱向上實現部級平臺與七個流域平臺、32個省級平臺的信息交互;在橫向上實現各級平臺與水利防汛抗旱、電子政務系統等水利業務系統的交互,需要實現水利與農業、環保、統計、氣象等委辦局協同運作;在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國家防汛指揮系統骨干網之間實現數據交換。由于水利相關信息數據量大、信息種類復雜,并且對防汛抗旱、水質污染等信息的實時性要求較高,所以這些,都對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的數據傳輸和共享交換能力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