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池度假區永昌魚塘退塘還湖濕地
年關將近,滇池濕地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然而,佳節一過,濕地留下一地垃圾。對此,許多市民認為,濕地的定位就是凈化水質,不應該開發旅游,而要關門“營業”,發揮除污功效。然而,也有市民認為,這么漂亮的濕地不開放,未免太可惜了。記者對此采訪了多位政協委員,觀點正反交鋒激烈。其中,對環境有深入研究的云南農業大學研究生處處長、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乃明發表了與眾不同的觀點,認為滇池濕地應分級管理。
現狀亂丟垃圾現象嚴重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昆明滇池邊的許多濕地,走進西華濕地,環境優美,濕地和滇池水面相互聯通,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和諧場景,原來的防浪堤也剛剛拆除掉,濕地中的水經過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明顯清澈了許多,有人還來此處釣魚。
一位來游玩的市民告訴記者,西華濕地天然而成,景致誘人。因西華濕地離昆明主城稍遠,現在來的人不多,他擔心來的人多了,濕地就承受不了,破壞了水質,破壞了風景,破壞了濕地,濕地的凈化功能也就沒有了。
市民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在大觀公園旁邊伍家堆濕地,離昆明主城很近,很多市民知道是一塊濕地,但從未進去過,因為那里關門,不對外開放。若對外開放,不要多久,濕地的功能或許就會完全消失,遭到破壞。而不對外開放的,還有西亮塘濕地,不賣門票,也不讓市民進去。
細心的市民發現,有的濕地不開放,有的濕地節假日過后,便垃圾遍地。記者隨著滇池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多次執法,在滇池邊的許多濕地里,節日一過,就一片狼藉。垃圾便成了濕地中最大的難題,有的濕地沒有垃圾桶,有的濕地沒有衛生間,有的濕地連提示牌都很少見,這就是濕地的現狀。
爭議開放利大還是弊大滇池邊的濕地不少,四退三還一護的大工程之后,滇池周邊5萬畝成了濕地、綠地,有的地方可以讓人進去,有的不讓人進去,有的地方有人管,有的地方沒有人管,有的地方干脆關門。那么,滇池邊的濕地該不該開放呢?晚報記者采訪了幾位政協委員,有的認為,濕地的功能就是凈化水質,凈化水質,就不能有人為破壞,人去的越少越好,鎖起來,發揮濕地的功能,這就是濕地的定位,只要有人去,就會造成污染,就又遭到了破壞,又要重新建設,形成了惡性循環。
政協委員劉壽華則說,滇池邊的濕地肯定是開放了好,滇池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錢,有了整治成果,市民應該去享受,同時,也只有市民去了,才明白政府治理滇池的苦心,達到宣傳的目的,讓市民參與到治理當中來,而且,滇池邊的濕地不像騰沖的濕地,是天然形成的。只要加強管理,濕地就是人們休閑的地方,況且昆明休閑的地方也不多。
建議滇池濕地應分級管理張乃明說,滇池治理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建起了許多濕地,成為水進入滇池的最后一道凈化防線,發揮凈化水質的功能,這是建設濕地的初衷,也是出發點,這就肯定了濕地是凈化水質的功能的,但因為濕地太多,不能一概而論。而且,目前在濕地的管理上出現許多不足之處,若不管好,就達不到濕地凈化水質的功能,更達不到市民旅游休閑好去處的功能,成了一塊雞肋。
他說,這就需要我們在管理上下功夫,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比如有的地方,濕地建設得很好,交通方便,配套齊全,有垃圾桶,有小吃,有特色,而且具備收門票向外開放的條件,還形成旅游的熱點,這就可以適當開發,最終形成收到錢,讓錢來養濕地,發揮濕地的生態功能,形成良性循環,生態效益與旅游、市民休閑多方兼顧,得到效益最大化,是最好的。但是有的地方,沒有垃圾桶,甚至沒有衛生間,不配套,就不能發展旅游,而且滇池邊的濕地,大多數還處于這樣的狀態,政府部門就應該加強管理,突出公益性,突出濕地的生態功能,因地制宜,實行分級管理,注重管理。濕地就會發揮它的最大功能,達到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