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27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作關于保障飲用水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說,中國城市供水水質不達標問題突出。目前全國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高于國家標準規定值,年漏損水量達60億立方米,造成水質在輸送過程下降。
杜鷹表示,水質不達標的主要原因一是水廠設施陳舊。全國95%以上的公共供水廠是在飲用水衛生新標準頒布之前建設的,這些水廠的原水水質是按照地表水Ⅱ類和地下水Ⅲ類、出廠水水質是按照1985年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35項指標設計和建造的,水源水質和處理工藝均難以保障出水達到飲用水衛生新標準的要求。二是管網老化,漏損和二次污染嚴重。三是以屋頂水箱和地下水池為主的城市二次供水設施管理不到位,部分設施不能及時清洗消毒,導致水質合格率降低。
杜鷹表示,“十二五”時期是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中國將繼續把解決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城市飲用水規劃》及其專項規劃、《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的實施,認真總結現有工作經驗教訓,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深入推進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杜鷹說,到2015年,全國新增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60億立方米左右;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調整,逐步開展規范化建設。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檢查和評估,盡快編制完成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實施方案,開展“一源一策”綜合治理,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到2015年,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0%左右。加強水源保護區污染綜合整治,尤其是加大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通過水源安全防護等工程建設,有效防治面源污染;認真實施《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面解決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使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