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深圳地圖,沿地鐵羅寶線向機場東方向走去,在大新站和鯉魚門站之間,可以看到一條呈南北走向、名為月亮灣大道的馬路。在2006年之前,這條大道就是深圳陸域的西邊界,再往西便是大片的灘涂和無盡的海面。
從2006年下半年起,這里開始實施填海工程,以往的滄海一點點變成了桑田,并一直向西形成了如今縱深達兩公里的陸域,這就是如今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與那些精美雜志上的城市規劃圖相比,現在的前海甚至可以用“荒涼”來形容。無論是從鯉魚門還是從前海灣地鐵站出來,呈現在眼前的還是一片荒地。同時由于填海造陸和基建施工的原因,原先在這里入海的河涌也都面臨著入??诒欢?、水流不暢的問題。
前海,這片被授權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的“特區中的特區”,短短幾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未來將走向何方?發展中,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滄海變“前海”
“幾十年以前,這里還是完全由海水覆蓋的區域,珠三角流動漁民經常在此停泊、避風、上岸補充物資。”王錦俠告訴《了望東方周刊》。
王錦俠是上世紀90年代初到深圳工作的。2011年成立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深圳市前海灣保稅港區管理局時,他被任命為經營發展處、秘書處處長,并承擔新聞發言人職責。
他告訴本刊記者,如果查看2008年以前的地圖,現在所說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還是一片海灣,偶爾會有漁民來這里捕撈。直到珠三角規劃綱要獲得批復后,前海規劃的步伐陡然加快,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
據王錦俠介紹,他初到深圳時,現在的鯉魚門那里就已經是海邊了,“我記得那里有幾棟紅色的大樓,都是酒店,再往前50米就是海”。
而現在,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往前走兩公里才能到海邊。
承擔了前海15平方公里填海造地將近一半任務的深圳市建筑工務署,2006年9月進駐這一區域開始施工。作為項目負責人的工務署土地投資開發中心高級工程師梁剛,見證了這里由滄海到桑田的變化全過程。
梁剛告訴本刊記者,最早時,月亮灣大道和深圳火車西站就是深圳的西部邊界。而現在向西縱深差不多兩公里的陸域面積都是填海填出來的。“當時這里全是灘涂,剛來的時候還能看到棲居在上面的水鳥。”梁剛說,“這里沒有長住居民,只有臨時的棚子,漁民們最多就是在塘埂上搭個小窩棚做水產養殖,要不然就在船上,也不上岸。”
對于這些僅有的“臨時居民”,早在2008年的時候就補償賠付完畢。梁剛說,按現在的說法,真正意義上的老漁民早就洗腳上岸了。
他向本刊記者介紹說,根據規劃,填海造地和軟基處理工程將在今年年底完成,而就眼前的進度來說,“除了一些特殊的地方外,已經基本完成了”。
正是填海造地,才有了前海區域由滄海到桑田的轉變,也才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提供了土地保障。
王錦俠說:“前海以前就是沉睡千年的灘涂,經過填海造地,將來就會成為深圳另一個寸土寸金的經濟中心。”
未來城市概念
“建成以后,前海的前后反差要比浦東大很多,會更加人性化。”作為《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綜合規劃》(以下簡稱《前海規劃》)的項目負責人,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衛東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強調了前海的與眾不同。
“我們與浦東的差別,是城市發展理念的區別。”黃衛東向本刊記者介紹,雖然國務院批復的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但《前海規劃》更強調這一地區的產業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協調發展,不是單一功能產業區的概念,更強調的是產業政策創新,包括創新制度設計。
如何理解城市,黃衛東有自己的一套認識:“一定要產城融合,在新時期緊緊圍繞城市服務,給產業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以此來吸引人才。”
2009年,黃衛東曾參與大浦東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工作,因此對于浦東的城市發展比較熟悉。“浦東當時就是以功能區建設為中心,建一些高樓大廈,引世界500強來,辦成一個個功能區,城市的綜合運營考慮不多。”
經過調研,黃衛東發現浦東的一些企業出現人才流失現象,他把原因歸結為服務不夠。
在這方面深圳也有前車之鑒。黃衛東說,深圳市中心區是他在1994年的時候參與規劃的,由于當時的規劃建設理念所限,所以樓蓋得很高,馬路設計得很寬,也沒有給人遮陰的地方,城市綜合服務考慮不足,城市尺度不宜人。“人在其間會變得很渺小,總有不著邊不著沿的感覺。”
正是認識到了以前的不足,所以在前海城區規劃上,黃衛東提出了一定要做“城市”的理念。“第一件事就是產城融合,要能展示未來城市的一種發展理念,不能再地盡其用只蓋高樓大廈,要讓人能待得住。”所以《前海規劃》中有了大規模的水廊道系統、大塊的綠地和綿延的岸線,“都經過人性化處理的”。
排解水污染難題
6月26日,廣東本地媒體曾專版報道前海水污染的問題,說水污染已經成了前海招商的大難題。對此,黃衛東向本刊記者解釋說,其實這些問題在制定《前海規劃》的時候就已經納入考慮范圍。
前海是深圳市南山區多條河涌的入???,由于填海堵塞了入海口,改變了河涌水的循環周期,再加上上游產業區、生活區亂排污水,所以在2009年,合作區內水污染現象就已經顯現。一段時間內還曾有領導提出將河涌填埋來解決河流污染、增加可開發用地。
對此,規劃團隊的專家們堅決反對。黃衛東告訴本刊記者,經過科學研究后他們發現,如果將這些自然沖擊形成的河流填掉,城市的排洪成本將非常高昂,也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原有的生態環境也將被徹底破壞。
“我們是在做未來的深圳,是在為未來改革開放的另一個30年做規劃,不是只做眼前。”最終,在經過5年的拉鋸之后,規劃團隊給出了解決方案——將在阻礙前海灣水循環的大鏟港上修建一個通道,安裝水泵來增加水動力縮短水循環周期;在合作區內修建綜合用途的水廊道,讓原有的河流入??诟訉挸?。這樣不僅實現了環境保育的功能,也確保了排洪的順暢,“現在情況在一天天變好”。
具體負責施工的深圳市建筑工務署,對這些基建的作用有著切身體會。梁剛告訴本刊記者,原來由于排洪不暢,一旦遇到天文大潮或者降雨黃色警報,上游的村子就會被淹。
“那時候不僅提心吊膽還要經常挑燈夜戰。”梁剛說,在2009年修建了基本的排洪渠(水廊道雛形)后,這些隱患才算解決,“可以說下雨不愁了。”
“荒涼”辯證法
現在到前海,除了保稅港區有一些物流倉庫之外,其他地區還是一片荒地。黃衛東說,可以用“荒涼”來形容現在的前海。不過在他看來,正是現在這種荒涼才給了前海未來巨大的可行性預期。
在具體項目開發上,黃衛東介紹說:“是單元式的,整個前海合作區共分為22個單元。”他解釋說,其實也就是22個巨無霸城市運營公司,至于他們背后拉進來多少后援服務和資金,由他們自己去做。
“我們相信產業專家的選擇,有這么優惠的政策,足以讓他干成這個事情,市場會集合配置資源的。”黃衛東認為,這也正是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所說的,不要急,讓它慢慢發酵最先進的制度,等發酵到全社會都覺得再不進來就進不來了的時候,那時候再來的就是經過深思熟慮、帶著強大資金和后援的團隊了,這樣進來一個就成熟一個。
由于這種模式完全是基于市場行為的選擇,讓市場自己調控空間資源或者產業,因此也就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合作必定是最高質量的,方案也是最佳的。“我們只給大方向,只要符合規劃方向就行了”。
雖然現在的“荒涼”使前海在招商初期遇到一些困難,但黃衛東認為這是因為前海的優勢還未被吃透。
“我們有這么好、這么先進的制度設計,不可能沒有效果。我們要避免急功近利,市場規律是會起作用的。”黃衛東堅信,越來越好的環境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產業引領者進入這個地區,要給深圳一點時間,給前海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