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流域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也承載了60%以上的污染。
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推進湘江流域綜合整治作為4件大事之一來抓,開展了專題調研和專題詢問,湘江保護條例也已經進入立法程序。
2012年7月,我們隨三湘環保世紀行采訪團赴湘江流域實地采訪,深切感受到,保護母親河刻不容緩,同時也任重道遠。
治理之困
一眼看去,黃沙占據河床,河流已經接近斷流狀態。這是我們在郴州臨武縣甘溪河流域看到的情形。河兩岸,尾砂堆積達10米之高。
湘江流域歷史悠久的有色金屬產業,留下了1000多個尾礦庫,堆存了近10億噸尾砂、廢渣。盡管“十二五”以來,我省加大了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但資金、技術等方面仍然存在的困難,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環保意識不強,使治污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以郴州為例,該市有25個項目納入了“2011年湖南省計劃啟動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 計劃總投資19.8億元,目前已到位10.8億元,資金缺口達9億元,總資金到位率54.39%,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為39.5%。郴州市政府表示,在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治理、點源重金屬污染治理這兩類項目中,國家、省級下撥資金與地方配套資金比例為3:7、1:9,地方籌資壓力大,項目單位資金投入不足,資金“瓶頸”難以破解,直接影響到施工進度。目前,這25個項目中,已竣工的只有3個,其余的都進展緩慢。
對于下游的湘鄉市政府來說,要修復受鉻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不但資金存在困難,技術上更是困難重重。因為歷史原因,湘鄉市五礦湖南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原湖南鐵合金廠)周邊的土壤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鉻污染。目前,其受污染范圍、污染程度,以及具體的治理途徑,當地還無法給出一個具體方案。
污染一旦形成,治理修復將是一個艱難甚至漫長的過程。
湘潭竹埠港地區兩個重金屬廢渣治理項目,治理資金達3億多元。采訪組實地查看了其中的馮家浸廢渣治理項目,渣場處在湘江防洪大堤之外,僅靠一道擋土墻與湘江分隔。項目設計對廢渣進行填埋處置,其防滲膜的使用年限為40年。
省人大環資委委員吳建平對項目的選址、技術方案以及施工質量都提出質疑。她認為,耗資巨大的廢渣治理項目,緊鄰湘江邊,而且設計使用年限僅為40年,這無異于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定時炸彈。
重生之痛
走進長沙縣黃興鎮,但見碧水藍天,沿途樹木蔥蘢,空氣清新。
十年前的黃興鎮,則是另一幅景象。
環保斗士、時任黃興鎮藍田村村主任的章志標家離藍天化工廠不遠,他告訴我們,工廠排出的廢氣令村民大白天都不敢開窗戶,一戶緊鄰藍天化工廠的村民,因為實在無法忍受污染,只得舉家搬遷。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13家化工企業,一度為黃興鎮經濟帶來繁榮:2001年,這個5萬人口的小鎮,工業總產值過2億元,財政總收入(不含農業稅)達2200萬元。但這繁榮背后,付出的環境代價是慘重的。這些化工企業幾乎都沒有上污染治理的設施,直接排放的廢水廢氣嚴重污染當地環境。
2002年,長沙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一舉關閉了13家硫酸錳生產企業。
切斷了污染源,村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好轉,碧水藍天逐漸重現。但失去了“支柱產業”,經濟上的陣痛是難免的。2003年,該鎮工業總產值急劇下降到3000多萬元,財政總收入下降到130萬元。
沉重的壓力下,黃興鎮將發展的方向從“化工”轉向“生態”,引導農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以花木蔬菜為主的高效農業和以現代農莊為龍頭的休閑農業。目前,全鎮共種植花木5萬余畝,今年預計銷售總額將達到5.5億元。
同時,該鎮大力推進企業轉產。10年來,在政府指導下,13家關閉的化工企業已經基本完成產業轉移。
“退二進三”,即退出工業生產,發展現代服務業、休閑旅游業,這是黃興鎮謀劃的發展思路。通過不斷調優產業結構,黃興鎮走出經濟低谷,鎮域經濟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黃興鎮鎮長唐五一表示,預計今年鎮里財政總收入可達1億元,3年之內可達5億元。
歷經切膚之痛,鳳凰得以重生。而位于湘潭市岳塘區的竹埠港化工區,現在正處于重生前的陣痛當中。
2011年,這一區域的27家化工企業實現工業產值44.35億元,完成稅收1.64億元。但同時這里也是湖南省掛牌督辦的污染治理重點區域。按照省政府與湘潭市政府簽訂的責任狀,竹埠港化工區所有化工企業2013年底前必須全部退出,實施“退二進三”戰略。
采訪中,湘潭市岳塘區區長譚浪坦言,“退二進三”的政策無條件執行,但退了之后,1億多元的稅收一下子沒了,區里面的財政壓力非常大,績效考核排名也會靠后。此外,數十億元的退出成本,目前還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
“如果竹埠港地區能夠早下決心退出,或許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省人大環資委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有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地域經濟才能獲得持續發展。